緒論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學術史的回顧
三 本書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第一章 民族定位——新學民族性問題的再思考
一 “西學”說的歷史考辨
二 “新學”的指屬范圍
三 “新舊”之爭的啟示
四 邏輯的結論
第二章 經世致用——舊學走向新學的內在動因
一 經世思潮與學術文化的歷史轉向
二 “經世”之學的時代特征
三 從“經世”之學到“學習西方”
四 “經世致用”與近代“新學”
第三章 洋務運動——溝通“中西”學的橋梁
一 西學傳入與新學形成的時差
二 “中西之爭”與“華夷之辨”
三 “致用”——接通中西學的切入點
四 “化西學為中學”
第四章 戊戌“新學”——近代“新學”的初步形成
一 “新學”形成的歷史際遇
二 “萬木草堂”的“新學”體制
三 戊戌“新學”中的西學
四 戊戌“新學”與今文公羊學
第五章 興學堂——近代“新學”的制度化建設
一 舊學體制內的變動趨向
二 新學制的探索與嘗試
三 張之洞與晚清新學制
四 新學體制的最終形成及其特征
第六章 新舊比較——“新學”形成發(fā)展的歷史軌跡
一 “即中即西”之學
二 歷史軌跡與基本內容
三 走向衰亡的“舊學”
四 國學的興起與新學的命運
第七章 中體西用——近代新學的文化模式
一 從“道器”論到“本末”論
二 “中體西用”模式的形成
三 “體用”模式的演變
四 “體用”模式的歷史作用
第八章 新學與社會文明轉型的幾點思考
一 近代社會文明的歷史需求
二 “新文化”的歷史前提
三 新學與現(xiàn)代化——余論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