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社會學王船山詩文集(上下)

王船山詩文集(上下)

王船山詩文集(上下)

定 價:¥46.00

作 者: (清)王船山著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叢編項: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標 簽: 文集

ISBN: 9787101024487 出版時間: 1962-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0cm 頁數(shù): 664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王船山名夫之,字而農(nóng),湖南衡陽人,明末清初一位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和愛國主義者。他早年曾參加抗清運動,從明桂王于廣西一帶。及事無可為,乃歸隱石船山,埋頭于茲丘,固銜恤以永世。又書堂聊云:六經(jīng)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梢愿爬ㄆ渖健K鴷鴶?shù)百卷,最足以表現(xiàn)其思想的,有黃書、思問錄、張子正蒙注、讀四書大全說、周易外傳、尚書引義等。這部王船山詩文集,是從幾種船山書中輯出來的;因為這些集子絕大部分是作者自定,所以仍保存原來面貌,不另分散重編。這部王船山詩文集,是從幾重船山遺書中輯出來的;因為這些集子絕大部分是作者自定,所以仍保存原來來面貌,不另分散重編。

作者簡介

  [編輯本段]王夫之(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字而農(nóng),號涢齋,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漢族。字而農(nóng),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杰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三大學者。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漢族。明崇禎年間,王夫之求學岳麓書院,師從吳道行,崇禎十一年(1638)肄業(yè)。在校期間,吳道行教以湖湘家學,傳授朱張之道,較早地影響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學統(tǒng)中的濟世救民的基本脈絡。明亡后,清順治五年(1648),王夫之在衡陽舉兵抗清,阻擊清軍南下,戰(zhàn)敗退肇慶,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沒,式耜殉難,乃決心隱遁。輾轉(zhuǎn)湘西以及郴、永、漣、邵間,竄身瑤洞,伏處深山,后回到家鄉(xiāng)衡陽潛心治學,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稱“湘西草堂”,在此撰寫了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王夫之三十三歲以后就開始“棲伏林谷,隨地托跡”,甚至變姓名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懇著述,垂四十年,得“完發(fā)以終”,始終未剃發(fā)。這是一個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稀有的人物。王夫之學問淵博,對天文、歷法、數(shù)學、地理學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經(jīng)學、史學、文學。哲學上總結(jié)并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的唯物主義。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讀四書大全說》卷十),以為“氣”是物質(zhì)實體,而“理”則為客觀規(guī)律。又以“絪蘊生化”來說明“氣”變化日新的辯證性質(zhì),認為“陰陽各成其象,則相為對,剛?cè)?、寒溫、生殺,必相反而相為仇”。強調(diào)“天下惟器而已矣”,“無其器則無其道”(《周易外傳》卷五)。由“道器”關系建立其歷史進化論,反對保守退化思想。又認為“習成而性與成”,人性隨環(huán)境習俗而變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養(yǎng)其習于蒙童”。在知行關系上,強調(diào)行是知的基礎,反對陸王“以知為行”及禪學家“知有是事便休”觀點。政治上反對豪強大地主,認為“大賈富民”是“國之司命”,農(nóng)工商業(yè)都能生產(chǎn)財富。文學方面,善詩文,工詞曲。所作《詩繹》、《夕堂永日緒論》,論詩多獨到見解。所著經(jīng)后人編為《船山遺書》。其一生堅持愛國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戰(zhàn)斗精神,至死不渝。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錄內(nèi)外篇》、《黃書》、《噩夢》等。墨跡傳世稀少?!洞笤粕礁琛窌L神清氣舒,可謂難得珍品。明代的思想,是對歷代思想的一次大綜合。明代學者們對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很中肯。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歷史觀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現(xiàn)在他的《讀通鑒論》和《宋論》兩部書里?!蹲x通鑒論》有三十卷,《宋論》有十五卷。據(jù)王夫之的兒子王敔在《姜齋公行述》的說法,王夫之-末年作《讀通鑒論》三十卷,《宋論》十五卷,以上下古今興亡得失之故,制作輕重之原。諸種卷帙繁重,皆楷書手錄。貧無書籍紙筆,多假之故人門生,書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與子孫言者,無幾焉。由此可看出這些書的寫作過程是非常艱苦的。王夫之一生著書320卷,錄于《四庫》的有:《周易稗疏》、《考異》、《尚書稗疏》、《詩稗疏》、《春秋稗疏》等。岳麓書院建船山專祠,以紀念這位不朽的大師王夫之在康熙二十八年(1690)其自題墓石中說“有明遺臣行人王夫之……自為銘曰:抱劉越石之孤憤而命無從致,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幸全歸于茲丘,固銜恤以永世。’戊申紀元后三百年十有年月日男勒石”他特別告誡兒子說“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為之,止此不可增損一字。行狀原為請志銘而設,既有銘,不可贅作。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學,可不以譽我者毀我,數(shù)十年后,略紀以示后人可耳,勿庸問世也。背此者自昧其心。 己巳九月朔書授攽”王夫之在自己墓志銘中說的“戊申紀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元年,即明朝開國的時間。并且特別強調(diào)“墓石可不作”,如果作,則“不可增損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王夫之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在這個主旨下,他猛烈抨擊“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歷代帝王把天下當作私產(chǎn)的做法[編輯本段]1.生平和著作王夫之生于明萬歷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二。他生活的年代,正當中國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經(jīng)濟萌芽之際。這一時期,伴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變動、生產(chǎn)力和科學水平的提高,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復雜交錯。在這樣的特殊條件下,產(chǎn)生了以批判宋明道學為共同傾向的早期啟蒙思潮。王夫之是這一思潮的代表之一。他出身于沒落地主知識分子家庭,從小接受了傳統(tǒng)文化教養(yǎng)。青年時代,他一方面留戀科舉仕途,另一方面關心動蕩的時局,與好友組織“行社”、“匡社”,慨然有匡時救國之志。1642年,24歲的王夫之在武昌考中舉人。1643年,張獻忠農(nóng)民軍攻克武昌,進駐衡陽,曾邀他參加農(nóng)民政權,他佯裝傷病拒絕了。清軍入關后,他上書明朝湖北巡撫,力主聯(lián)合農(nóng)民軍共同抵抗清軍。1647年,清軍攻陷衡陽,王夫之的二兄、叔父、父親均于倉皇逃難中蒙難。次年,他與好友管嗣裘等在衡山舉兵抗清,敗奔南明,因而結(jié)識瞿式耜、金堡、蒙正發(fā)、方以智等,后被永歷政權任為行人司行人。為彈劾權□,險遭殘害,經(jīng)農(nóng)民軍領袖高一功仗義營救,始得脫險。逃歸湖南,隱伏耶□山。1652年,李定國率大西農(nóng)民軍收復衡陽,又派人招請王夫之,他“進退縈回”,終于未去。從此,隱伏湘南一帶,過了 3年流亡生活。曾變姓名扮作瑤人,寄居荒山破廟中,后移居常寧西莊源,教書為生。這10年曲折的生活經(jīng)歷,使他有機會接觸下層社會,體察民情,并促成他為總結(jié)明亡教訓而篤學深思,發(fā)憤著述,寫出《周易外傳》、《老子衍》兩部哲學著作,還寫成《黃書》這部政論著作。后半生,他退隱荒僻的石船山麓,在艱苦條件下堅持學術研究,寫出了大量的著作。51歲時他自題堂聯(lián)“六經(jīng)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反映出他的學風和志趣。71歲時他自題墓石:“抱劉越石之孤忠”,“希張橫渠之正學”,表白他的政治抱負和學風。王夫之學識極其淵博。舉凡經(jīng)學、小學、子學、史學、文學、政法、倫理等各門學術,造詣無不精深,天文、歷數(shù)、醫(yī)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且留心當時傳入的“西學”。他的著述存世的約有73種,401卷,散佚的約有20種。主要哲學著作有:《周易外傳》、《周易內(nèi)傳》、《尚書引義》、《張子正蒙注》、《讀四書大全說》、《詩廣傳》、《思問錄》、《老子衍》、《莊子通》、《相宗絡索》、《黃書》、《噩夢》、《續(xù)春秋左氏傳博議》、《春秋世論》、《讀通鑒論》、《宋論》等。王夫之的哲學論斷富有批判精神。他別開生面地注釋經(jīng)學,以發(fā)揮自己的思想。他把以往的學術明確地劃分為“貞邪相競而互為畸勝”的對立陣營,自覺地繼承、發(fā)揚《易》學系統(tǒng)中的樸素辯證法和從王充到張載的唯物主義氣一元論。同時,大體把各種宗教神學和唯心唯識之說都歸入“異端”陣營,主張對它們“伸斧鉞于定論”,給以嚴厲批判。另一方面,他又主張采取“入其壘,襲其輜,暴其恃而見其瑕”的批判方法,對老莊哲學、佛教理論深入研討,在批判中注意吸取其中合理內(nèi)容,從而積累了大量先世的思想資料,創(chuàng)立了具有總結(jié)歷史意義的博大哲學體系。

圖書目錄

甲 姜齊文集
姜齊文集十卷補遺一卷
乙 姜齊詩集
姜齊詩集
姜齊五十自定稿一卷
姜齊六十自定稿一卷
姜齊七十自定稿一卷
柳岸吟一卷
姜齊詩分體稿四卷
姜齊詩編年稿一卷
姜齊詩勝稿一卷
落花詩
遺與詩
和梅花百詠詩
洞庭秋詩
雁字詩
仿體詩
嶽徐集
憶得
丙 姜齊詞集
鼓棹初集
鼓棹二集
瀟湘怨詞
丁 附錄
愚鼓詞
龍源夜話
校勘記
文集補遺續(xù)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