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第1章 性能調整、容量規(guī)劃和大小估計
概述
1.1 性能調整和優(yōu)化
1.1.1 應用調整
1.1.2 SQL Server調整
1.1.3 硬件調整
1.2 大小估計與容量規(guī)劃
1.3 服務器調整方法
1.3.1 調整步驟
1.3.2 調整提示和建議
1.4 小結
第2章 SQL Server 7.0體系結構
2.1 內存管理
2.1.1 物理和虛擬內存
2.1.2 SQL Server如何使用內存
2.1.3 動態(tài)與手工內存配置
2.1.4 使用附加的內存
2.2 數據存儲
2.2.1 數據文件和日志文件
2.2.2 文件組
2.2.3 自動文件增長
2.2.4 頁、區(qū)間和行
2.3 鎖管理
2.3.1 什么是鎖
2.3.2 鎖粒度和鎖模式
2.3.3 鎖參數
2.4 線程管理
2.5 事務日志
2.5.1 在SQL Server 7.0中事務日志的增強
2.5.2 事務日志是如何工作的
2.5.3 截斷事務日志
2.5.4 檢查點
2.6 小結
第3章 理解I/O子系統(tǒng)和RAID
3.1 磁盤驅動器的性能特性
3.1.1 磁盤驅動器描述
3.1.2 磁盤驅動器行為
3.1.3 磁盤驅動器規(guī)格
3.1.4 磁盤驅動器可靠性
3.1.5 磁盤驅動器性能
3.1.6 解決磁盤性能容量問題
3.2 RAID介紹
3.2.1 控制器高速緩存
3.2.2 內部RAID與外部RAID的比較
3.2.3 存儲區(qū)域網絡
3.3 常用RAID等級
3.3.1 數據條
3.3.2 RAID 0
3.3.3 RAID 1
3.3.4 RAID 5
3.3.5 RAID 10
3.4 RAID等級間的性能比較
3.4.1 讀性能
3.4.2 寫性能
3.4.3 磁盤計算
3.4.4 選擇正確的RAID等級
3.5 I/O等待時間與SQL Server
3.6 配置I/O子系統(tǒng)的指導原則
3.7 小結
第4章 調整SQL Server
4.1 如何度量性能
4.2 調整服務器硬件
4.2.1 處理器結構
4.2.2 調整處理器
4.2.3 調整磁盤驅動器
4.2.4 調整內存
4.3 優(yōu)化數據庫設計
4.3.1 數據庫設計的指導原則
4.3.2 文件和文件組使用示例
4.4 SQL Server配置參數
4.4.1 相似掩碼
4.4.2 輕量緩沖地
4.4.3 鎖
4.4.4 最大異步I/O
4.4.5 最大服務器內存數
4.4.6 最大工作者線程數
4.4.7 最小服務器內存數
4.4.8 設置工作區(qū)大小
4.4.9 恢復時間間隔
4.4.10 用戶連接
4.5 小結
第5章 新特性與性能提高
5.1 動態(tài)配置
5.1.1 內存
5.1.2 過程高速緩存
5.1.3 鎖
5.1.4 用戶連接
5.1.5 打開對象
5.1.6 自動文件增長
5.1.7 自動數據庫或文件收縮
5.2 提高的性能和其他新特性
5.2.1 鎖
5.2.2 事務日志
5.2.3 復制
5.2.4 查詢處理
5.2.5 附加或分離一個數據庫
5.2.6 檢查數據完整性
5.2.7 備份和還原數據庫
5.3 小結
第6章 使用企業(yè)管理器和性能監(jiān)視器監(jiān)控性能
6.1 Enterprise Manager
6.1.1 監(jiān)控當前活動
6.1.2 顯示鎖定信息
6.2 性能監(jiān)視器
6.2.1 記錄性能數據
6.2.2 監(jiān)控磁盤活動
6.2.3 性能監(jiān)視器對象、計數器和實例
6.2.4 收集到的數據的全部含義是什么
6.3 小結
第7章 使用SQL Server剖析器
7.1 SQL Server剖析器概述
7.2 使用剖析器
7.2.1 設置追蹤選項
7.2.2 運行追蹤
7.2.3 預定義追蹤
7.2.4 修改追蹤屬性
7.2.5 創(chuàng)建追蹤過濾器
7.2.6 手工方法
7.2.7 創(chuàng)建追蹤向導方法
7.2.8 分析剖析數據
7.3 例子場景
7.3.1 查找長時間運行的SQL語句
7.3.2 查找資源消耗
7.3.3 使用剖析器檢測死鎖
7.3.4 將剖析器用作系統(tǒng)日志
7.4 調試SQL語句
7.4.1 捕捉與重放
7.4.2 單步執(zhí)行
7.5 小結
第二部分 大小估計和容量規(guī)劃
第8章 大小估計和容量規(guī)劃建模
8.1 對大小估計和容量規(guī)劃的介紹
8.1.1 預先配置容量規(guī)劃
8.1.2 事后配置容量規(guī)劃
8.1.3 容量規(guī)劃、基準程序和仿真的歷史
8.2 大小估計和容量規(guī)劃的建模原則
8.2.1 排隊理論和曲線拐點
8.2.2 原子要求建模與隊列建模
8.2.3 服務鏈
8.3 建模數學
8.3.1 理解基本模型集
8.3.2 利用率定律
8.3.3 到達率與隊列
8.3.4 端到端響應時間
8.3.5 開發(fā)概念模型
8.4 小結
第9章 數據庫和應用服務器大小估計
9.1 預先配置容量規(guī)劃
9.1.1 事務處理類型
9.1.2 峰值利用率與穩(wěn)態(tài)處理
9.1.3 單層與多層系統(tǒng)
9.1.4 頁面失效
9.2 數據庫服務器的磁盤需求
9.2.1 RAID故障容錯
9.2.2 數據庫磁盤驅動器規(guī)則
9.2.3 文件結構、查詢以及由此引起的輸入/輸出
9.2.4 數據庫磁盤地段的大小估計
9.3 應用服務器大小估計
9.3.1 單層模型
9.3.2 多層模型
9.4 小結
第10章 系統(tǒng)大小估計的方法
10.1 估計處理器大小
10.1.1 交流過程
10.1.2 計算CPU利用率
10.2 計算系統(tǒng)統(tǒng)計信息
10.2.1 輸入/輸出吞吐量
10.2.2 系統(tǒng)容量
10.2.3 隊列長度與輸入/輸出響應時間
10.2.4 事務響應次數
10.3 估計內存大小
10.4 估計磁盤輸入/輸出子系統(tǒng)的大小
10.4.1 操作系統(tǒng)磁盤
10.4.2 日志文件磁盤
10.4.3 數據庫磁盤
10.4.4 大小估計示例
10.5 小結
第11章 容量規(guī)劃
11.1 性能調整與容量規(guī)劃
11.2 數據采集
11.2.1 所有機器的計數器
11.2.2 數據庫服務器計數器
11.2.3 Web服務器計數器
11.2.4 應用服務器計數器
11.2.5 服務鏈
11.3 數據分析
11.3.1 歷史數據報告
11.3.2 預測分析
11.3.3 關聯(lián)分析
11.3.4 服務鏈報告
11.4 小結
第三部分 配置與調整系統(tǒng)
第12章 聯(lián)機事務處理系統(tǒng)
12.1 什么是OLTP系統(tǒng)
12.2 OLTP系統(tǒng)設計指南
12.2.1 OLTP與決策支持工作量
12.2.2 數據放置與文件組
12.2.3 調整OLTP事務
12.2.4 控制數據內容
12.2.5 數據庫備份
12.2.6 索引
12.3 OLTP調整
12.3.1 內存子系統(tǒng)或數據高速緩存
12.3.2 釘住表
12.3.3 網絡子系統(tǒng)
12.3.4 頁面與行鎖定
12.3.5 I/O子系統(tǒng)
12.4 事務監(jiān)視器
12.5 小結
第13章 數據倉庫與數據市場
13.1 定義與特征
13.2 設計一個數據倉庫
13.2.1 現實表
13.2.2 維度表
13.2.3 星型模式
13.2.4 雪花模式
13.3 調整數據倉庫
13.3.1 硬件
13.3.2 RAID級別
13.3.3 數據庫布局
13.4 小結
第14章 調整復制系統(tǒng)
14.1 復制概述
14.1.1 復制的類型
14.1.2 復制調整基礎
14.2 發(fā)行者
14.2.1 配置發(fā)行者
14.2.2 監(jiān)測發(fā)行者
14.2.3 調整發(fā)行者
14.3 調整快照復制
14.3.1 快照復制的屬性
14.3.2 配置快照復制
14.3.3 監(jiān)測快照系統(tǒng)
14.3.4 調整快照系統(tǒng)
14.4 調整事務復制
14.4.1 事務復制的屬性
14.4.2 配置事務復制
14.4.3 監(jiān)測事務復制系統(tǒng)
14.4.4 調整事務復制系統(tǒng)
14.5 調整合并復制
14.5.1 合并復制的屬性
14.5.2 配置合并復制
14.5.3 監(jiān)測合并復制系統(tǒng)
14.5.4 調整合并復制系統(tǒng)
14.6 小結
第15章 高性能的備份與恢復
15.1 備份與恢復概念
15.1.1 備份與還原
15.1.2 恢復
15.1.3 備份的類型
15.2 影響備份與恢復性能的因素
15.2.1 備份過程
15.2.2 輸入/輸出子系統(tǒng)
15.2.3 網絡
15.2.4 SQL Server
15.3 把系統(tǒng)的備份與恢復性能配置成最大
15.3.1 分析備份的性能需求
15.3.2 配置網絡
15.3.3 配置輸入/輸出子系統(tǒng)
15.4 備份方案
15.4.1 本地備份
15.4.2 網絡備份
15.4.3 存儲區(qū)網絡
15.5 備份技巧與建議
15.5.1 SQL Server系統(tǒng)
15.5.2 網絡
15.5.3 網絡備份服務器
15.5.4 常用提示與原則
15.6 組件容量的回顧
15.7 小結
第四部分 優(yōu)化SQL語句
第16章 使用SQL Server查詢分析器
16.1 SQL Server查詢分析器的特性
16.2 運行SQL Server查詢分析器
16.2.1 連接處理
16.2.2 查詢窗口
16.2.3 分析查詢
16.3 執(zhí)行計劃
16.4 解釋圖形化執(zhí)行計劃
16.5 使用查詢分析器示例
16.6 索引調整向導
16.6.1 索引調整向導的特性
16.6.2 索引調整向導的限制
16.6.3 使用索引調整向導
16.7 小結
第17章 優(yōu)化SQL語句和存儲過程
17.1 應用設計
17.1.1 建議
17.1.2 關鍵路徑事務
17.2 使用存儲過程
17.3 作為事務編寫SQL語句
17.4 數據的有效提取
17.5 調整SQL查詢
17.5.1 常規(guī)建議
17.5.2 使用連接的查詢
17.6 索引調整建議
17.7 預備執(zhí)行
17.8 小結
第18章 使用和調整索引
18.1 索引基礎
18.1.1 索引鍵
18.1.2 索引類型
18.2 調整索引
18.2.1 選擇索引鍵列
18.2.2 填充因子
18.2.3 使用SQL Server查詢分析器
18.3 小結
第19章 在SQL Server中使用提示
19.1 隔離級別
19.2 SQL提示
19.2.1 連接提示
19.2.2 表提示
19.2.3 查詢提示
19.2.4 批量拷貝提示
19.3 小結
第五部分 附錄和詞匯
附錄A SQL Server配置參數
附錄B SQL Server監(jiān)控
詞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