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楷書產生于漢末魏初,古人在書寫過程中發(fā)現隸書的波捺只具有裝飾作用,并無實際意義,于是便揚棄波捺采用回鋒收筆的辦法,便形成了楷書。但早期雛型的楷書依然體勢微扁,保持著十分濃重的隸意,經過六朝近四百年的蛻變,至清朝時已趨成熟,隋朝國祚僅二十九年,但在楷書的發(fā)展史上卻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可謂“熔南北于一爐,開唐書之先聲”。至唐代自高祖李淵統(tǒng)一宇內至昭宗末年,歷時二百八十七年,其間書家輩出,流派紛呈。一方面由于帝王的提倡,以書取仕,朝廷設立“弘文館”,不論文武官員,凡列五品以上者,皆可到弘文館內學書,于是學書之風蔚然,特別是楷書,向達于鼎盛時期,另一方面富有浪漫色彩的大草得以長足的發(fā)展,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書家,矩矱森嚴的楷法和抒情寫意的狂草構成了唐代書風的時代特色,上承漢魏六朝,下啟宋元明清,千百余年來的眾多書家,莫不取法唐人,可以說唐代是我國在楷書史上的黃金時代。初唐書家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殷令名、王知敬、歐陽通、鐘紹京、薛稷等,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當推褚遂良。據劉熙載《書概》謂:“褚河南書為唐之廣大教化主,顏平原(真卿)得其筋,徐季海(浩)之流得其肉”,事實上歷代許多書家都脫胎于褚遂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