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荀子名況,字卿,也叫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生卒年代無考。從文獻記載看,其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298年至前288年間。這段時間正處于戰(zhàn)國末年,秦王政準備發(fā)動掃滅六國戰(zhàn)爭之際。隨著封建經濟的發(fā)展,結束封建割據,建立統(tǒng)一的全國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已勢在必行。因此在政治上統(tǒng)一集權與諸侯割據的斗爭,成為封建制內部斗爭的一個突出問題,即解決“諸侯異政”。而在意識形態(tài)中,對于春秋戰(zhàn)國以來,以維護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學說,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就需要加以批判和總結,急待解決“百家異說”,提出一套完整的為新興地主階級專制政治服務的思想理論。荀子就是對諸子百家學說進行了批判和總結,并集各家之長,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成為我國古代杰出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家的代表。齊國為戰(zhàn)國中的強國之一。齊國的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思想上也是比較活躍的。齊桓公時就開始設立稷下學宮,到了齊宣王時更加興隆起來,各學派的學者云集這里,發(fā)表學術觀點,著書立說,議論國事。荀悅16歲時,就已成為飽學之士。茍悅針對齊國的情況,向齊丞相談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今有強楚威脅在前。大燕逼迫于后,勁魏由右進犯,西部亦很危機,有魯國人在襄賁、開陽(均在今山東臨沂)。如有一國圖謀進攻,其他三國必同時進犯,齊必有亡國之危。但是良言不為所用。茍卿到楚國,投奔游學博聞的春申君,以荀卿為蘭陵令。齊襄王時,再次回到稷下講學,時田駢等人已去,而荀卿成為當時地位最高的老師,補為大夫,掌管學宮者。在荀卿主持齊國稷下學宮的時期,又有齊人對他進行讒陷,所以被迫離齊適楚。荀卿又來到秦國,見秦昭王,并與秦昭王探討了儒術與治國的關系。荀卿認為儒分為大儒,即主張“法后世,一制度”者,要求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為地主階級政治服務的,俗儒,是“法先王,而知亂世”,不為時代發(fā)展所取者。當秦昭王丞相范雎問到荀卿對秦國的觀感時,荀卿指出:一、秦的防御堅固,地形有利。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客觀條件好。二、境內人們樸實,音樂不下流,衣著不妖艷,順從長官。三、政府機構官員嚴肅認真,恭讓節(jié)儉而忠厚。四、大夫們一心為公,不拉幫結黨,做事都很公正。五、朝廷能及時處理解決國家大事。因此退朝后也就安閑無事了。由此看,自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以來,在以法治理下,得到如此成就,并非僥幸,而是必然的結果。并認為秦是治國的最好榜樣。但也提到秦的不足之處,是缺少“大儒”,即德才兼?zhèn)涞牡刂麟A級思想家、政治家的管理。在這里可看到荀卿對治國的觀點上,是既用法家思想亦兼用經他改造的“大儒”家思想。趙孝成王時,荀卿又來到趙國,并被視為上客。與臨武君議兵將于趙孝成王面前。趙孝成王“請問兵要”。荀卿認為進行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目的是“禁暴除害”,用兵的要素在于“使民心一致”,“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又探討了王者之兵如何帶的問題,強調以禮義建設為基礎,是“本統(tǒng)”;在探討為將的條件時,荀卿提出:“六術”,六項戰(zhàn)術原則;“五權”,五種值得權衡考慮的情況,“三至”將領有三種情況,可不接受君主命令。還就軍隊法令制度進行了討論,強調要嚴肅軍令紀律,集中兵權,制定作戰(zhàn)中對人民對敵方均有利于自己的相應政策,方可立于不敗之地。荀卿從軍事中吸取兵家思想,摻之以儒家仁義建軍、制軍,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樸素唯物論和樸素辯證法因素的戰(zhàn)術原則,為以武力統(tǒng)一天下提供了思想武器。此后,春申君改變了對荀卿的看法,派人到趙國請荀卿回楚,不久,春申君為李園所害,荀卿亦被免職。荀卿被免職后,仍住在蘭陵。他憎恨當時混亂時代的政治,于是深入研究儒墨道家的所作所為,及其成功失敗的經驗教訓,進行整理著述,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實際上是對春秋戰(zhàn)國以來各派學說進行了研究總結,并有批判有吸收有發(fā)展地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論?!盾髯印芬粫F(xiàn)存82篇,是研究荀子思想的主要材料。關于荀子的學派歸屬問題,秦漢以來,一直把他歸于儒家學派。但自宋以來,眾說不一,或歸入儒,或列入法,或認為是儒法合流,或內法外儒等。雖然從師承上來看,他尊崇孔子,又是“儒分為入”的孫氏之儒的創(chuàng)始人,但從他對儒學的批判來看,如批判儒家“法先王”是“賊儒”“俗儒”,以儒家正宗自居的子思、孟子,也在他批判之列。他是重法的,但他到秦國考察,又認為“無儒”是一大缺點。可見,荀子既不是正統(tǒng)的儒家,也不是典型的法家,他是一位以儒家思想為基礎,批判吸收各家之長的,自成體系的一位地主階級思想家。歷史觀:荀子從整個戰(zhàn)國歷史考察,看到了戰(zhàn)國變法運動以來的進步和發(fā)展。以秦國為例,原本處于西陲與戎狄雜居的落后國家,經過商鞅變法以來歷四世,成為強國?!巴瑥姾鯗?;廣,大乎舜禹”,歷代先王是無法比擬的。社會在不斷發(fā)展進步,因此他提出“法后王”的歷史進化論的觀點,它有利于否定諸侯割據的歷史,以適應新興的地主階級建立統(tǒng)一政權“一天下”的政治要求,是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觀點。在學術上:對諸家學說的總結批判和繼承,是荀卿首開其例,也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因為“百家異說”,已使得戰(zhàn)國紛亂不得安寧,有礙于“一天下”大業(yè)的實現(xiàn)。因此他對墨家,名家、道家和前期法家的某些觀點進行了批判,但主要矛頭是指向揭露思孟學派,指斥他們是不學無術的“殘儒”。在《非十二子》中,批判了它囂、魏牟放縱,不合禮義,但言之成理,足以惑亂人心,陳仲、史鰍一味追求與眾不同為高明,墨翟、宋钘不懂得“一天下,建國家”的道理。慎到、田駢卻是崇尚法律而無準則?;菔⑧囄?,不懂封建等級制度,好奇談怪論,不可為治理國家的原則。子思、孟子,其“法先王”只是裝模作樣,按古代臆造邪說,不倫不類,說不出道理。荀卿對“百家異說”批判的同時,也吸收各家之長,來表達他的“一天下,財萬物”,實現(xiàn)封建統(tǒng)一,使“通達之屬,莫不服從”的理想,確立新的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以“總萬備,齊言行,一統(tǒng)類”為中央集權制服務。荀子的《非十二子》是學術史論最早的篇章。天道觀,茍子接受了道家觀點,“天能生物,不能辯物”,認為天是沒有意志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亡以治則吉,應亡以亂則兇?!比藗兛梢哉莆兆匀唤绲囊?guī)律,因此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著名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