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造型,講求“遺貌取神”,提出“以不似之似似之”為準則。這是中國畫的美學要求,也是中國畫家的表現(xiàn)特征。優(yōu)秀的中國畫,它所以使人感到神妙,以至是激動無似。并非玄虛,而是實實在在。不是嗎?一卷風俗畫,如《清明上河圖》那樣,居然讓幾世紀后的觀眾儼然置身于那個時代的市井中,甚至可以聽到市井中的叫賣聲或車馬聲;一幅牧放圖,如李公麟臨韋偃的《牧放圖》那樣,似一曲富有韻律的交響樂在演奏,使人對牧放生活以強烈的感受。中國畫的表現(xiàn),可以“咫尺千里”,可以“驅山走海,就是說,中國畫家,竟有突破時空在畫面上局限的本領。早在北魏時,現(xiàn)存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如九色鹿王本生》,就已經作出了回答,他如宋畫《千里江山》或《長江萬里圖》等等,無不有這種神奇的表現(xiàn)。中國畫,無論畫千軍萬馬,或千花萬蕊,以至是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它既用奔放練達的筆調,也用細如游絲的筆致,都能同樣作出充分的表達。中國畫有極其豐富的藝術技巧,能適應并駕馭各種復雜對象的描寫。歷代富有聰明才智的畫家,他們以“無法生有法”,“有法貫眾法”,給后人留下了一份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