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國思想史專家余英時教授對中國知識分子心態(tài)的體察,其風格即與伯林頗多相通。余著《論戴震與章學誠》即曾直接借用這一"伯林比喻",認為章學誠一生致力于"一貫之道",是典型的刺猬;而戴震博學多才,每給人以狐貍的感覺,但細加辨析,則不難發(fā)現(xiàn)戴東原骨子里其實仍是一只刺猬。:說到底,中國知識分子總以"志在聞道"自許。在我看來,這種好求"一貫之道"的一元論心態(tài),實是中國知識分子尤其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大病根,許多悲劇均由此而來,惜乎國內近來雖然對知識分子問題討論得沸沸揚揚,卻鮮有人深究此點?!赎柡偱c刺猬的說法,是伯林對古希臘殘詩"狐貍知道很多的事,但刺猬則知道一件大事"的一種發(fā)揮。它用以比喻兩種相反的思想性格:"刺猬"的胃口大,喜歡對廣泛的事物采取整體把握的立場,即把各種問題或見解都納入到一個體系中去處理,這種思考方式導編排一以貫之的觀念系統(tǒng);"狐貍"則不然,關心的不必是全,而是多,即多方面的追逐、獵取目標,其思想方式具有離心的傾向。余英時教授的《論戴震與章學誠》就是中國版狐貍與刺猬的故事——陳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