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醫(yī)學中國醫(yī)學中醫(yī)消化病證治準繩

中醫(yī)消化病證治準繩

中醫(yī)消化病證治準繩

定 價:¥23.00

作 者: 李壽山,李小賢主編
出版社: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消化系統(tǒng)疾病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800899973 出版時間: 1999-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0cm 頁數(shù): 540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內容提要本書分上下兩篇,共十四章。上篇為基礎理論,有脾胃學說與臨床應用研究、解剖生理與經(jīng)絡證候、病因病機、診法概述、類證鑒別、辨證治則、治法方藥七章。下篇為臨床證治,分口咽、食管、胃腑、腸道、肝臟、膽系、胰腺病證七章。對70余種常見消化病證,從病證概述、臨床表現(xiàn)、診查要點、病因病機、辨證論治、驗方備用、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等方面詳加論述。全書突出中醫(yī)辨證論治特色,汲取西醫(yī)病名和必要的查驗方法,以供臨床參考,內容豐富實用。本書可供廣大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臨床、教學、科研人員及中醫(yī)愛好者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李壽山男,1922年生,出身于中醫(yī)世家,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50余年。原任大連市中醫(yī)醫(yī)院院長,大連市中醫(yī)研究所所長,現(xiàn)任遼寧中醫(yī)學院附屬大連市中醫(yī)醫(yī)院顧問、教授、主任醫(yī)師、兼任研究生繼承生導師。臨床擅長內、婦科疑難雜病,對心、腎及消化系統(tǒng)疾病更有獨到建樹,其主持的科研課題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市級科技進步獎7項,先后在國內外期刊發(fā)表論文50余篇,主編出版《李壽山醫(yī)學集要》《中醫(yī)臨證指南》《中醫(yī)藥治療癌癥臨證精方》三部專著。參編出版《現(xiàn)代中醫(yī)內科學》等20余部專著,是國家首批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導師,榮獲全國衛(wèi)生系統(tǒng)模范工作者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圖書目錄

     目 錄
    上篇 基礎理論
   第一章 脾胃學說與臨床應用研究
    一、脾胃學說的形成與發(fā)展——五個階段
    1.創(chuàng)始于《內經(jīng)》
    2.發(fā)展于仲景
    3.形成于東垣
    4.充實于葉桂
    5.創(chuàng)新于現(xiàn)代
    二、脾胃理論的基本內涵——四個關系
    1.臟腑相互關系
    2.納與化的關系
    3.升與降的關系
    4.燥與濕的關系
    三、脾胃學說的臨床應用——四個方面
    1.調理脾胃與異病同治
    2.調理脾胃治療脾胃病
    3.疏肝補腎對調理脾胃的重要性
    4.調理脾胃的用藥規(guī)律與注意事項
   第二章 解剖生理與經(jīng)絡證候
    一、口咽
    1.解剖形態(tài)
    2.生理功能
    3.經(jīng)絡循行
    4.證候表現(xiàn)
    二、食管
    1.解剖形態(tài)
    2.生理功能
    3.經(jīng)絡循行
    4.證候表現(xiàn)
    三、胃腑
    1.解剖形態(tài)
    2.生理功能
    3.經(jīng)絡循行
    4.證候表現(xiàn)
    四、脾臟
    1.解剖形態(tài)
    2.生理功能
    3.經(jīng)絡循行
    4.證候表現(xiàn)
    五、肝膽
    1.解剖形態(tài)
    2生理功能
    3.經(jīng)絡循行
    4.證候表現(xiàn)
    六、胰腺
    1.解剖形態(tài)
    2.生理功能
    3.經(jīng)絡循行與證候表現(xiàn)
    七、大小腸
    1.解剖形態(tài)
    2.生理功能
    3.經(jīng)絡循行
    4.證候表現(xiàn)
   第三章 病因病機
    一、外感因素
    1.六淫
    2.疫疬
    二、內傷因素
    1.飲食
    2.勞倦
    3.七情
    三、內生因素
    1.痰飲
    2.瘀血
    3.水毒
    四、其他因素
    1.蟲積
    2.藥誤
    3.創(chuàng)傷
    4.稟賦
   第四章 診法述要
    一、望診
    1.望神色
    2.望形態(tài)
    3.望眼部
    4.望耳廓
    5.望舌部
    二、聞診
    1.聞聲息
    2.嗅氣味
    三、問診
    四、切診
    1.脈診
    2.腹診
    附:現(xiàn)代醫(yī)學有關理化檢查檢驗方法
   第五章 類證鑒別
    一、頭暈與頭重
    二、長吁與短氣
    三、納差與納呆
    四 惡心與干噦
    五、吐酸與泛酸
    六、噯氣與呃逆
    七、嘈雜與胃痛
    八、胃痛與腹痛
    九、痞塞與脹滿
    十、鼓脹與腹脹
    十一、黃疸與黃胖
    十二、噎膈與反胃
    十三、吐血與咯血
    十四、便血與黑糞
    十五、痞塊與積聚
    十六、泄瀉與痢疾
   第六章 辨證治則
    一、辨證綱要
    1.辨標本 定病位
    2.析證候 求病因
    3.明病勢 分主次
    4.求同異 辨緩急
    5.衷中參西寓創(chuàng)新
    二、治療原則
    1.和陰陽 以平為期
    2.調升降 疏理氣機
    3.明虛實 正治反治
    4.審病因 攻補兼施
   第七章 治法方藥
    一、治法方證
    1.補益法
    2.消導法
    3.降逆法
    4.除濕法
    5.化濁法
    6.祛瘀法
    7.清熱法
    8.瀉下法
    9.止瀉法
    10.止血法
    二、藥物選擇
    1.疏肝利膽藥
    2.清熱解毒藥
    3.清熱利濕藥
    4.健脾益氣藥
    5.健脾溫中藥
    6.和胃消導藥
    7.和胃降逆藥
    8.和胃消痞藥
    9.理氣解郁藥
    10.理氣止痛藥
    11.行氣祛瘀藥
    12.軟堅散結藥
    13.芳香化濕藥
    14.酸甘養(yǎng)陰藥
    15.通里攻下藥
    16.增液潤腸藥
    17.收斂固澀藥
    18.殺蟲驅蟲藥
    19.抗癌藥物
    下篇 臨床證治
   第一章 口咽病證
    一、口味異常
    二、復發(fā)性口瘡
    三、慢性唇炎
    四、舌體腫痛
    五、齒齦出血
    六、牙周病
    七、牙髓病
    八、急性咽炎
    九、慢性咽炎
   第二章 食管病證
    一、反流性食管炎
    二、食管賁門失弛緩癥
    三 食管憩室
    四、呢逆
    五、食管癌
   第三章 胃腑病證
    一、急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
    慢性淺表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
    殘余性胃炎
    三、堿性反流性胃炎
    四、消化性潰瘍
    五、上消化道出血
    六、幽門梗阻
    七、胃腸道功能紊亂
    八、胃粘膜脫垂癥
    九、胃下垂
    十 急性胃擴張
    十一、胃扭轉
    十二、胃石癥
    十三、厭食癥
    十四、食亦證
    十五、胃癌
   第四章 腸道病證
    一、十二指腸炎
    二、十二指腸壅積證
    三、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
    四、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
    五、腸道易激綜合征
    六、克隆病
    七、潰瘍性結腸炎
    八、細菌性痢疾
    九、急性闌尾炎
    附:慢性闌尾炎
    十、腸結核
    十一、急性腸梗阻
    十二、消化不良
    十三、便秘
    十四、便血
    十五、泄瀉
    十六、脫肛
    十七、大腸癌
   第五章 肝臟病證
    一、病毒性肝炎
    急性肝炎
    重型肝炎
    淤膽型肝炎
    慢性肝炎
    二、肝硬變
    附:肝性腦病
    三、肝膿腫
    四、脂肪肝
    五、肝囊腫
    六、肝豆狀核變性
    七、肝癌
   第六章 膽系病證
    一、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
    慢性膽囊炎
    二、膽石癥
    三、膽管炎
    四、膽道蛔蟲病
    五、膽道出血
    六、膽道術后綜合征
   第七章 胰腺病證
    一、急性胰腺炎
    二、慢性胰腺炎
    三 胰腺癌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