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階平降生之時,父親為他取名泰然,后以“階平”為號。這兩個字似乎注定他要走一次逢山有路的平坦人生。今天,在中國、在世界,無論作為一代名醫(yī),還是作為中國國家領導人中的一員,吳階平都聞名遐邇。在同時代的知識分子中,他似乎是事業(yè)、仕途一帆風順的代表性人物。然而,當我們真正了解他的傳奇經歷,走近他的內心世界,卻發(fā)現他所走過的道路是如此特殊,從他的性格與各個歷史時期的個人經歷中折射出的時代背景顯得既豐富又復雜。作為在解放前完成醫(yī)學學業(yè)的人,吳階平有著十分優(yōu)越的中國舊知識分子的求學經歷:從小上私塾,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到教會中學接受近代西式教育;在協和醫(yī)學院得到了完備的醫(yī)學訓練,并留學美國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哈金斯教授……而當社會制度發(fā)生重大增變之后,他十分從容地把在舊時代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了新社會的建設中,他本人也成為在新時代大軍中成功的知識分子的典型。是他通達時務、順應潮流?是建國之初的中國共產黨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還是知識分子本身就與新社會有許多契合點,而吳階平恰好實現了這種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