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地理世界地理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上、下冊)

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上、下冊)

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上、下冊)

定 價:¥54.50

作 者: (英)E.P.湯普森(Edward Palmer Thompson)著;錢乘旦等譯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叢編項: 人文與社會譯叢
標 簽: 套裝書 英國 各國政治 政治

ISBN: 9787806571699 出版時間: 2001-01-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0cm 頁數(shù): 1033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寫的是工業(yè)革命時期英國工人的歷史,而這段歷史在英國史學界曾經被長期遺忘。本書的寫作如下:第一部考察18世紀留傳下來的人民傳統(tǒng),這些傳統(tǒng)在18世紀90年代嚴酷的雅各賓騷動中發(fā)揮了作用。第二部從主觀因素轉向客觀因素,即工業(yè)革命時期不同工人集團的親身經歷,而在我看來,這些經歷的意義特別深遠。這個部分還企圖對工業(yè)中新產生的勞動紀律的特點作出評價,以及衛(wèi)斯理宗與勞動紀律有什么關系。第三部談人民激進主義的歷史,從盧德運動開始,到拿破侖戰(zhàn)爭結束時那些可歌可泣的年代。最后,還對19世紀20和30年代的政治理論和階級覺悟的某些方面進行探討。 “工人階級并不像太陽那樣在預定的時間升起,它出現(xiàn)在自己的形成中?!蓖ㄟ^這部西方馬克思主義在歷史學領域的經典之作,作者選取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的工人為考察對象,用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的觀點解釋歷史,闡述了他關于階級和階級“形成”的理論。見解獨到,反響巨大。 《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就是在這種學術背景下產生的:一方面,英國工人在工業(yè)化過程中的苦難經歷主要由費邊主義和自由主義來塑造;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知識界產生了無視英國傳統(tǒng)、脫離英國實際的傾向。而湯普森試圖要做的,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來理解英國的這段經歷。 《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在英國出現(xiàn)還有一個社會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勞動人民的社會、經濟狀況有所好轉,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許多勞動人民子女接受了高等教育,成為新一代的知識分子。他們在思想上相對左傾,對受剝削受壓迫的人抱有同情,他們對自己的父兄——曾用汗水澆灌了工業(yè)革命之花的普通勞動者追憶緬懷、又充滿崇敬,同時又有一種神秘的好奇感,想在他們的經歷中尋找自己的來源。這是一種“尋根熱”,《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恰恰就滿足了這種愿望。因此它的出現(xiàn),既扎根在英國歷史的傳統(tǒng)中,又產生于時代特殊的召喚里。

作者簡介

  湯普森1924年出生在英格蘭,父親是作家兼詩人,在印度殖民地從事過教育工作,同情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與尼赫魯?shù)葒簏h領袖頗有私交。父母的思想對幼年湯普森很有影響;中學時期,他在一所衛(wèi)斯理派私立學校讀書,然后考進劍橋大學學習,這時,他加入了英國共產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他應征入伍,先后在北非、意大利和法國作戰(zhàn)。他的哥哥也是一名共產黨員,作戰(zhàn)很英勇,晉升到上校,后來在戰(zhàn)爭中犧牲。哥哥對他的影響很大,戰(zhàn)后,他曾與母親共同寫了一本追念哥哥的書,題名為《一個幽靈在歐洲徘徊》。(這是《共產黨宣言》中的第一句話,用在這里,是一語雙關。)戰(zhàn)爭結束后他回到劍橋大學繼續(xù)學業(yè),同時也積極參加黨的活動,并到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等國協(xié)助當?shù)氐膽?zhàn)后重建工作。1956年,由于不滿蘇聯(lián)對匈牙利問題的處理,他和其他一些歷史學家如羅德尼·希爾頓、克里斯托弗·希爾等共同退出共產黨,這以后,他成了獨立的“馬克思主義者”,主張“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他對政治活動一直很有興趣,曾參與起草“1968年五一宣言”,反對工黨政府實行向右轉政策。70年代,他又積極投入和平主義運動,是歐洲反核運動的領導人之一。湯普森的著作除《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之外,還有兩本歷史學專著,一本是《威廉·莫里斯:從浪漫主義到革命》,寫的是英國社會主義運動領導人威廉·莫里斯的生平;另一本是《輝格黨人與獵人》,剖析18世紀英國社會沖突中一個典型的現(xiàn)象:偷獵活動。湯普森還發(fā)表過一些重要的歷史學論文,它們雖然篇幅不大,但分量很重,并不亞于專著。它們多數(shù)涉及18世紀英國的社會問題,在歷史學界很有影響。這些論文中特別重要的有:《時間、勞動紀律與工業(yè)資本主義》(1967),《18世紀英國民眾的道德經濟學》(1971),《貴族的社會、平民的文化》(1974),《民間文學、人類學和社會史》(1978),《18世紀英國社會:沒有階級的階級斗爭?》(1978),這些論文后來收歸為一本書,題為《鄉(xiāng)規(guī)民俗》。此外,湯普森還寫了許多政論文、時事評論等,撰寫過反戰(zhàn)、反核武器的書。相對來說,湯普森在歷史學方面并不算“多產”,但他的學術影響遠不可用數(shù)字來衡量。《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系統(tǒng)地表達了他的基本學術觀點。

圖書目錄

前   言
    這本書的書名長一點,但能夠很好地表達本書的宗旨。我使用“形成”,因為這是一個在動態(tài)過程中進行的研究,其中既有主觀的因素,又有客觀的條件。工人階級并不像太陽那樣在預定的時間升起,它出現(xiàn)在它自身的形成中。
    “階級”一詞使用了單數(shù),而不用復數(shù),其理由正是本書探討的一個問題。單數(shù)和復數(shù)自然不同,復數(shù)可以進行描述,其含義既清楚又不清楚,它把一些不連續(xù)的現(xiàn)象松散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里是裁縫,那里是織工,堆積在一起而形成工人階級的復數(shù)。
    但我說的階級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它把一批各各相異、看來完全不相干的事結合在一起,它既包括在原始的經歷中,又包括在思想覺悟里。我強調階級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而不把它看成一種“結構”,更不是一個“范疇”,我把它看成是在人與人的相互關系中確實發(fā)生(而且可以證明已經發(fā)生)的某種東西。
    不僅如此,對階級的看法還有賴于對歷史關系的看法。如其他關系一樣,歷史關系是一股流,若企圖讓它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刻靜止下來并分析它的結構,那它就根本不可分析。最精密的社會學之網(wǎng)也織不出一幅純正的階級圖形,正如它織不出“恭敬”與“愛慕”這些概念一樣。關系總要體現(xiàn)在真人身上,而且還要有真實的背景。我們不能有兩個涇渭分明的階級,其存在各自獨立,然后再把它們拉進彼此的關系中去。我們不能有愛而沒有戀愛的人,不能有恭敬而沒有地主與長工。當一批人從共同的經歷中得出結論(不管這種經歷是從前輩那里得來還是親身體驗),感到并明確說出他們之間有共同利益,他們的利益與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對立)時,階級就產生了。階級經歷主要由生產關系所決定,人們在出生時就進入某種生產關系,或在以后被迫進入。階級覺悟是把階級經歷用文化的方式加以處理,它體現(xiàn)在傳統(tǒng)習慣、價值體系、思想觀念和組織形式中。如果說經歷是可以預先確定的,階級意識卻不然。我們可以說具有相似經歷的相似職業(yè)集團對問題會作出合乎邏輯的相似反應,但決不能說這里面有“規(guī)律”。階級覺悟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會以相同的方式出現(xiàn),但決不會有完全相同的方式。
    有一種說法很有誘惑力,即假定階級是一個“東西”,但在馬克思自己的歷史著作中,這并不是他的本意。然而這個錯誤卻使許多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受到損害。有些人說:“它”,即工人階級,是確實存在的,而且?guī)缀蹩梢杂脭?shù)學方法來精確測定,例如有多少人對生產資料是處于某種關系之中等等。一旦這種假定確立起來,階級覺悟也就推導出來了:如果“它”適時地了解到自己的地位和真實的利益,那么“它”就應該有階級覺悟(但實際上卻很少有)。這里有一個文化上的上層建筑,通過它,人們極緩慢地意識到這一點。這種文化上的“落后”與走形使人不能容忍,所以就很容易產生某種替代的理論,即黨團派系、理論家等等,由他們揭示階級覺悟。但這種覺悟并非現(xiàn)實中的覺悟,而是理論上應該如何如何的覺悟。
    在意識形態(tài)的分界線上,另一邊也每天都在犯同樣的錯誤,其中一種說法是完全否定階級的。由于把膚淺的階級概念強加給馬克思,而這種概念又很容易被擊破,于是就有人說:關于階級的任何概念都是胡思亂想出來的,是強加于證據(jù)之上,而階級根本就沒有發(fā)生過。另一種說法則靠一個奇妙的轉換把階級的動態(tài)觀點變成了靜態(tài)觀點:“它”,即工人階級,是存在的,而且可以多少準確地界定為社會結構中的一個部分;但階級覺悟卻不是個好東西,它是精神不正常的知識分子發(fā)明出來的,因為,在發(fā)揮著不同“社會功能”的集團間破壞其和諧共存(由此而延緩經濟成長)的任何東西都是“不合理的失調現(xiàn)象”。(持這種觀點而又與本書所述時期相關的一個例子,可在塔爾科特·帕森斯教授的一位同事的著作里找到,即N.J.斯梅爾策的《工業(yè)革命時期的社會變化》(1959)。)問題應當是:如何才能最好地“處理和疏導”它的抱怨。
    如果能記住階級是一種關系,而不是一個東西,那就不會這樣來思考問題了?!八敝嬖?,既沒有典型化的利益與覺悟,也不像病人躺在整形醫(yī)生的手術臺上那樣讓人隨意塑造。我們不會像某位作者那樣本末倒置地來看問題,他在研究階級問題時,一頭栽進了方法論的牛角尖,而不去考察真實歷史背景下的真實階級地位,于是我們聽說:
    階級的基礎是與地位有關的權力差異,即與其權力預期值有關的社會功能結構?!瓊€人由于發(fā)揮了與權力有關的社會功能而成為一個階級的成員,……他屬于某個階級是因為他在一個社會組織中占有某種地位,也就是說,階級的身份來自對社會功能所承擔的責任。(R.達倫多夫:《工業(yè)社會中的階級與階級沖突》(1959),第148—149頁。
    問題的關鍵是:這個人如何才能進入某種“社會功能”?還有,那個特別的社會組織(連同其財產權和權力結構),是如何出現(xiàn)的?而這些,就是歷史問題了。如果讓歷史停留在某一點上,那就不會有階級,而只會有一堆人加上一堆經歷;但如果在社會發(fā)生變化的一個適當?shù)臅r間段上來觀察這些人,就能看到其相互關系及思想與建制的模式。階級是人們在親身經歷自己的歷史時確定其含義的,因而歸根結底是它惟一的定義。
 
    我對某些社會學家在方法論上的見解也許理解不深,但我希望,我這本書至少對理解階級有所貢獻。我相信,階級是社會與文化的形成,其產生的過程只有當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自我形成時才能考察,若非如此看待階級,就不可能理解階級。這本書可以看做是英國工人階級從步入青春到早期成熟的一本傳記,1780至1832年間,多數(shù)英國工人開始意識到他們之間有共同利益,他們的利益與統(tǒng)治者和雇主們對立。統(tǒng)治階級當然也不是鐵板一塊,他們在這些年中之所以還能抱成一團,是因為面對反叛的工人階級,他們間的某些對立化解了(或降到相對次要的地位上)。因此,在1832年,工人階級的存在是英國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
    本書的寫作如下:第一部考察18世紀留傳下來的人民傳統(tǒng),這些傳統(tǒng)在18世紀90年代嚴酷的雅各賓騷動中發(fā)揮了作用。第二部從主觀因素轉向客觀因素,即工業(yè)革命時期不同工人集團的親身經歷,而在我看來,這些經歷的意義特別深遠。這個部分還企圖對工業(yè)中新產生的勞動紀律的特點作出評價,以及衛(wèi)斯理宗與勞動紀律有什么關系。第三部談人民激進主義的歷史,從盧德運動開始,到拿破侖戰(zhàn)爭結束時那些可歌可泣的年代。最后,還對19世紀20和30年代的政治理論和階級覺悟的某些方面進行探討。
    因此,本書不如說就是一組論題彼此相關的論文集,而不是首尾相連的敘述文。在選擇這些論題時,我常常意識到我正在向流行的正統(tǒng)觀點挑戰(zhàn),比如說,這里有費邊社的正統(tǒng)觀點,它把工人群眾看成是自由放任政策的被動的犧牲品,只有少數(shù)一些卓有遠見的組織工作者不在其例(其中最突出的是弗朗西斯·普雷斯)。經濟史學家以經驗為基礎,他們也有他們的正統(tǒng)觀點,他們把工人看成勞動力,看成移民,看成一系列統(tǒng)計數(shù)字的原始資料。此外,還有所謂的“天路歷程”正統(tǒng)觀點,它在這一整段歷史時期中上下搜索,要找出各種各樣的先行者——諸如福利國家的先驅、社會共和國的前輩、以及(最近流行的)理性工業(yè)關系的早期實例等等。當然,所有這些正統(tǒng)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它們都擴大了我們的知識面。但對第一、第二種觀點我要說:它們很容易忽視工人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他們在創(chuàng)造歷史的過程中自覺作出的貢獻;對第三種觀點我要說:它用后人的眼光來看待歷史,而不顧及歷史本來的面目。只有成功者(即他們的愿望預示了后來的發(fā)展的人)才被記住了;走不通的路,迷失的事業(yè),還有那些失敗了的人則統(tǒng)統(tǒng)都被忘記。
    我想把那些窮苦的織襪工、盧德派的剪絨工、“落伍的”手織工、“烏托邦式”的手藝人,乃至受騙上當而跟著喬安娜·索斯科特跑的人都從后世的不屑一顧中解救出來。他們的手藝與傳統(tǒng)也許已經消失,他們對新出現(xiàn)的工業(yè)社會持敵對態(tài)度。這看起來很落后,他們的集體主義理想也許只是空想,他們的造反密謀也許是有勇無謀;然而,是他們生活在那社會劇烈動蕩的時代,而不是我們;他們的愿望符合他們自身的經歷。如果說他們是歷史的犧牲品,那么他們現(xiàn)在還是犧牲品,他們在世時就一直受人詛咒。
    我們在作判斷時,就不能把這一點作為惟一的標準,即人的活動是否被后來的歷史發(fā)展所證實。不管怎么說,我們自己也不是在社會進步的最終點上,工業(yè)革命時期,人們失敗了的某些事業(yè),也許能讓我們看清至今仍須整治的某些社會弊病。此外,還有兩個特別的原因使這個時期尤其引人注目,就是:第一,在這個時期,人民運動特別注重平等與民主的原則,我們雖然時??湟覀兊拿裰魃罘绞?,但在那些關鍵的歲月里發(fā)生的事,卻又常常被人們忘記或忽視;第二,今天這個世界,大部分地區(qū)仍存在工業(yè)化帶來的種種問題,存在著為建立民主而帶來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和我們在工業(yè)革命中的經歷相比何其相似——那些在英國失敗了的事業(yè),說不定會在亞洲或非洲取得勝利。
    最后,我要對蘇格蘭和威爾士的讀者說幾句道歉的話。我沒有涉及他們的歷史,這不是出于沙文主義,而是出于衷心的敬意。因為階級既形成在經濟中,也形成在文化中,所以我十分當心,不把英國的經驗普遍化(我確實談到了愛爾蘭人,但不是在愛爾蘭的愛爾蘭人,而是到英格蘭來的愛爾蘭移民)。蘇格蘭的經歷尤其和我們一樣,它既激動人心,又充滿痛苦,雅各賓派在蘇格蘭的宣傳鼓動甚至更加激烈,更加英勇。但蘇格蘭的事畢竟不同,加爾文教不是衛(wèi)斯理宗,雖然在19世紀初很難判斷哪一個教派更不好。英格蘭沒有像高地移民那樣的農民,群眾文化也相當不同。很可能,直至19世紀20年代,都可以把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經歷分得一清二楚,因為到這時為止,雙方的工會和政治聯(lián)系都是時斷時續(xù)的,而且很不成熟。
 
    本書寫于約克郡,因此常常使用約克西區(qū)的史料。我要感謝利茲大學,感謝S.G.雷布爾德教授,是他們使我在幾年以前開始研究這個項目,而最后就寫成了這本書;我感謝利維霍姆基金會,是它給了我高級研究員的身份,使我能最終完成這本書。我在給學生上課時,也從學生那里學到許多東西,這本書中提出的那些問題,有許多就曾和他們討論過。我還要感謝各部門主管,是他們準許我引用了手寫的資料和有版權的資料,有關這方面的情況,將特別寫在全書的最后。
    我還應該感謝其他許多人,如克里斯托弗·希爾先生、阿薩·布里格斯教授和約翰·薩維爾先生,他們對本書的部分書稿作出過指正,雖說他們并不對我的觀點負責。R.J.哈里斯先生在編輯本書時極有耐心,因為本書突破了一套叢書的限制,而最初這本書是寫給那套叢書的。佩里·安德森先生、丹尼斯·巴特先生、理查德·科布先生、亨利·科林斯先生、德里克·克羅斯利先生、蒂姆·恩賴特先生、E.P.亨諾克博士、雷克斯·拉塞爾先生、約翰·雷克斯博士、E.西格斯沃思博士和H.O.E.斯威夫特先生都曾在不同方面給予幫助。此外,我還要感謝多蘿茜·湯普森夫人,她也是歷史學家,而她又是我的妻子,本書的每一章都曾和她討論過,我們之間的關系使我能夠借用她的觀點,也能借用她筆記本上的資料。她的貢獻不表現(xiàn)在這一點或那一點上,而表現(xiàn)在看問題的整體方法上。
 
1963年8月,于哈里法克斯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