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在藝術方面的變化更多的是體現在書法藝術方面,楷書真正出現了。繪畫藝術的變化雖然不象書法那么顯著,但是社會風氣的變化,崇佛思想的上揚,都讓本來簡略明晰的繪畫進一步變得繁復起來。曹不興創(chuàng)立了佛畫,他的弟子衛(wèi)協(xié)在他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展。作為繪畫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南方出現了顧愷之、戴逵、陸探微、張僧繇等著名的畫家,北方也出現了楊子華、曹仲達、田僧亮諸多大家,畫家這一身份逐漸地進入了歷史書籍的撰寫之中,開始在社會生活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在這一時期中,發(fā)展得最為突出的是人物畫(包括佛教人物畫)和走獸畫,而中國繪畫中的其他各科還遠未成熟,東晉顧愷之的傳世作品《洛神賦圖》中出現的山水只是作為人物故事畫的襯景,山水畫的逐步獨立直到南北朝后期才趨于完成。之所以會這樣,也是由于這一時期繪畫的主要任務決定的——為政教服務,“是知存乎鑒戒者圖畫也”。這也是那時繪畫的一個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