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 1 信息基礎設施
1. 2 網絡的發(fā)展過程
1. 2. 1 通信的發(fā)展簡史
1. 2. 2 計算機網絡的發(fā)展
1. 2. 3 Internet的發(fā)展
1. 2. 4 國內Internet的發(fā)展
1. 3 計算機網絡的原理結構
1. 4 千兆位網絡
1. 5 網絡信息安全
1. 6 網絡計算
1. 7 統一網絡
1. 7. 1 統一網絡的邏輯結構
1. 7. 2 IP綜合信息網絡結構
1. 7. 3 骨干網絡節(jié)點的構造
1. 7. 4 寬帶IP本地網絡
第2章 廣域網
2. 1 廣域網的基本概念
2. 2 廣域網中的路由選擇
2. 3 X. 25
2. 4 幀中繼
2. 4. 1 幀中繼概述
2. 4. 2 幀中繼的體系結構
2. 4. 3 幀中繼的幀格式
2. 4. 4 幀中繼的擁塞管理
2. 4. 5 幀中繼的PVC狀態(tài)確認規(guī)程
2. 4. 6 幀中繼網絡的發(fā)展
2. 5 綜合業(yè)務數字網
2. 5. 1 ISDN的信道結構
2. 5. 2 ISDN的OSI模型
2. 5. 3 ISDN接入Internet的實現
2. 5. 4 ISDN業(yè)務分類及特性
2. 6 數字數據網
2. 6. 1 概述
2. 6. 2 數字數據網的組成
2. 6. 3 DDN的結構
2. 6. 4 復用技術
2. 6. 4. 1 PCM幀復用
2. 6. 4. 2 超速率復用
2. 6. 4. 3 子速率復用
2. 6. 5 數字數據網的同步
2. 6. 5. 1 DDN網同步方式
2. 6. 5. 2 DDN節(jié)點頻率源
2. 6. 5. 3 DDN節(jié)點定時
2. 6. 5. 4 DDN節(jié)點間的同步
2. 6. 5. 5 用戶接入同步
2. 6. 6 數字數據網的業(yè)務
2. 6. 6. 1 專用電路業(yè)務
2. 6. 6. 2 幀中繼業(yè)務
2. 6. 6. 3 話音/G3傳真業(yè)務
2. 6. 6. 4 VPN業(yè)務
2. 6. 6. 5 用戶入網速率
2. 6. 7 DDN用戶接入方式
2. 6. 7. 1 用戶終端設備接入方式
2. 6. 7. 2 用戶網絡與DDN互連方式
第3章 ATM技術
3. 1 ATM技術概述
3. 2 ATM的協議體系結構
3. 2. 1 物理層
3. 2. 2 ATM層
3. 2. 3 ATM適配層
3. 2. 4 AAL協議
3. 3 ATM的邏輯連接
3. 4 ATM信令系統
3. 5 ATM的信元
3. 6 ATM的服務類別
3. 7 ATM的服務質量
3. 8 ATM局域網
3. 8. 1 局域網仿真
3. 8. 2 LANE的基本原則
3. 8. 3 LANE的基本構成模塊
3. 8. 4 LANE的連接
3. 8. 5 LANE性能分析
第4章 TCP/IP及其相關協議
4. 1 互聯網
4. 2 網際協議IP
4. 2. 1 IP地址
4. 2. 2 子網掩碼
4. 2. 3 IP數據報格式
4. 3 基本路由選擇
4. 4 路由器
4. 5 下一代網際協議IPv6
4. 5. 1 概述
4. 5. 2 頭部格式
4. 5. 3 IPv6的地址
4. 5. 4 IPv6的擴展頭部及其功能
4. 6 傳輸控制協議TCP
4. 6. 1 TCP報頭
4. 6. 2 TCP服務
4. 7 TCP/IP與ATM結合
4. 7. 1 IP over ATM
4. 7. 2 IP交換
4. 8 IP over SDH
4. 9 基于IP交換的集群路由
第5章 多協議標記交換
5. 1 概述
5. 2 多協議標記交換的發(fā)展
5. 3 多協議標記交換的網絡體系結構
5. 3. 1 多協議標記交換的總體框架
5. 3. 2 MPLS的網絡模型
5. 4 多協議標記交換的基本原理
5. 5 VC合并技術
5. 5. 1 概述
5. 5. 2 SEAM機制
5. 5. 3 VP合并
5. 5. 4 DIDA機制
5. 5. 5 阱樹機制
5. 5. 6 AAL5X機制
5. 5. 7 IETF方案
5. 5. 8 今后還需改進的地方
5. 6 路由環(huán)路控制
5. 6. 1 路由選擇機制
5. 6. 2 傳統路由循環(huán)控制
5. 6. 3 標記分發(fā)協議(LDP)
5. 6. 4 環(huán)路檢測
5. 6. 5 環(huán)路防止算法
5. 7 MPLS的路由技術
5. 8 MPLS網絡性能
5. 9 MPLS的流量工程
5. 9. 1 流量工程的目標
5. 9. 2 流量工程的工作原理
5. 9. 3 MPLS的流量工程
5. 9. 4 MPLS流量工程應用示例
5. 10 基于傳統ATM骨干網的MPLS移植技術
5. 11 IMPS支持虛擬專網
5. 11. 1 概述
5. 11. 2 覆蓋VPN與MPLS VPN
5. 11. 3 MPLS VPN的工作原理
5. 11. 4 MPLS VPN的工作過程
5. 12 MPLS的最新研究進展
第6章 多播
6. 1 概述
6. 2 IP多播協議
6. 3 多播路由
6. 3. 1 共享樹
6. 3. 2 源根節(jié)點的最短路徑樹
6. 4 擴散技術
6. 5 跨越樹的多播路由算法
6. 6 約束Steiner樹
6. 7 反向路徑廣播
6. 8 截斷的反向路徑廣播
6. 9 反向路徑多播
6. 10 核心樹
6. 11 路由多播選擇算法KMB
6. 12 動態(tài)多播路由選擇算法VTDM
6. 13 眼界最短多播算法BSMA
6. 14 適用于光纖網絡的多播MZQ算法
6. 14. 1 MZQ路由算法
6. 14. 2 MZQ算法的波長分配
6. 15 多播的應用
第7章 寬帶網絡性能分析
7. 1 概述
7. 2 現代通信中的排隊理論
7. 2. 1 主要的排隊分析法
7. 2. 2 現代通信中排隊系統的特點
7. 2. 3 現代通信研究中常用的排隊分析方法
7. 3 現代通信業(yè)務的自相似特性
7. 3. 1 自相似性的性能
7. 3. 2 關于自相似性對排隊性能影響的實驗
7. 3. 3 自相似的業(yè)務建模
7. 3. 4 基于自相似業(yè)務模型的性能分析
7. 4 擁塞控制
7. 4. 1 相對高速率的信元插入
7. 4. 2 信元時延偏差
7. 4. 3 網絡對信元時延偏差的影響
7. 4. 4 UNI上的信元時延偏差
7. 5 流量控制
7. 5. 1 使用虛通道進行資源管理
7. 5. 2 連接允許控制
7. 5. 3 使用參數控制(UPC)
7. 5. 4 有選擇地丟棄信元
7. 5. 5 通信量整形
7. 6 ABR通信量管理
7. 6. 1 ABR速率控制
7. 6. 2 反饋機制
7. 6. 3 信元流
7. 6. 4 RM信元的格式
7. 6. 5 ABR容量分配
第8章 網絡管理
8. 1 網絡管理的由來
8. 2 網絡管理的功能
8. 2. 1 故障管理
8. 2. 2 安全管理
8. 2. 3 性能管理
8. 2. 4 配置管理
8. 2. 5 計費管理
8. 3 網絡管理的實現
8. 3. 1 網絡管理的模型
8. 3. 2 Internt的網管模型
8. 4 網絡管理協議
8. 5 幾種流行的網絡協議
8. 5. 1 SNMP
8. 5. 2 CMIS/CMIP
8. 5. 3 CMOT
8. 5. 4 LMMP
8. 5. 5 管理信息庫MIB
8. 6 簡單網絡管理協議SNMP
8. 6. 1 SNMP的工作原理
8. 6. 1. 1 SNMP的安全機制
8. 6. 1. 2 傳輸層的支持
8. 6. 1. 3 SNMP的局限性
8. 6. 2 對基本SNMP的完善
8. 6. 2. 1 遠程網絡監(jiān)視
8. 6. 2. 2 安全SNMP
8. 6. 3 SNMP的發(fā)展
8. 6. 3. 1 SNMP版本2(SNMPv2)
8. 6. 3. 2 SNMP版本3(SNMPv3)
8. 7 公共管理信息服務和公共管理信息協議(CMIS/CMIP)
8. 7. 1 SNMP, CMIP和CMOT的比較
8. 7. 2 傳輸服務支持
8. 7. 3 協議操作方式
8. 7. 4 管理信息的標識
8. 8 網絡管理系統
8. 9 網絡管理系統的結構
8. 10 設計網絡管理系統的原則
8. 11 現有網絡管理平臺
8. 12 網絡管理系統的發(fā)展趨勢
第9章 網絡安全
9. 1 網絡安全概述
9. 2 網絡安全的級別
9. 3 網絡安全策略
9. 3. 1 網絡操作系統的安全性能
9. 3. 2 網絡設計及硬件
9. 3. 2. 1 安全設備
9. 3. 2. 2 虛擬網絡
9. 4 虛擬專用網
9. 4. 1 VPN的安全性
9. 4. 2 VPN軟件
9. 5 入侵檢測
9. 6 防火墻
9. 6. 1 防火墻概述
9. 6. 2 防火墻的種類
9. 6. 3 防火墻產品
9. 6. 4 防火墻未來發(fā)展趨勢
9. 7 加密
9. 7. 1 單密鑰體制
9. 7. 2 雙密鑰體制
9. 7. 3 一般的數據加密模型
9. 8 常規(guī)密碼體系
9. 8. 1 流密碼
9. 8. 2 分組密碼
9. 8. 3 DES算法
9. 9 公開密鑰密碼體制
9. 9. 1 RSA公開密鑰密碼體制
9. 9. 2 數字簽名
9. 10 報文的鑒別
9. 11 密鑰分配
9. 12 公鑰證書
9. 12. 1 概述
9. 12. 2 簡單公鑰設施
9. 13 網絡安全的發(fā)展
第10章 千兆位以太網
10. 1 概述
10. 2 千兆位以太網模型
10. 3 路由技術
10. 4 載波擴充
10. 5 幀突發(fā)
10. 5. 1 幀突發(fā)工作原理
10. 5. 2 幀突發(fā)性能分析
10. 5. 2. 1 理論最大吞吐效率
10. 5. 2. 2 突發(fā)能力對最壞情況效率的影響
10. 5. 2. 3 性能模擬測試--吞吐率
10. 5. 2. 4 性能模擬測試--延遲
10. 5. 2. 5 俘獲效應
10. 6 半雙工方式
10. 6. 1 半雙工配置
10. 6. 2 半雙工工作方式下的拓撲結構
10. 6. 3 半雙工工作方式比特預測分析
10. 7 全雙工方式
10. 7. 1 全雙工中繼器--帶緩存的分發(fā)器
10. 7. 2 全雙工中繼器--擁塞控制
10. 8 光纖通信技術
10. 8. 1 概述
10. 8. 2 同步數字系列
10. 8. 3 波分復用
10. 8. 4 IP over WDM
10. 9 千兆位以太網技術的應用
10. 9. 1 對交換機到交換機連接的升級
10. 9. 2 對交換機到服務器連接的升級
10. 9. 3 骨干網升級
10. 9. 4 對高性能臺式機升級
10. 10 未來的10 Gb/s以太網
第11章 移動計算
11. 1 概述
11. 2 無線應用協議
11. 3 無線應用環(huán)境
11. 3. 1 WAE模型
11. 3. 2 WAE內容格式
11. 3. 3 WML編碼器的實現
11. 4 移動計算機網絡
11. 4. 1 概述
11. 4. 2 移動計算機網絡的協議結構
11. 4. 3 物理層
11. 4. 4 數據鏈路層
11. 4. 5 網絡層
11. 4. 6 傳輸層
11. 4. 7 應用層
11. 5 移動主體
第12章 網絡應用
12. 1 IP電話
12. 1. 1 概述
12. 1. 2 IP電話效果
12. 1. 3 Internet多媒體語音系統技術標準H. 323
12. 1. 4 IP電話的關鍵技術
12. 1. 5 VoIP的服務質量問題
12. 1. 6 包丟失補償
12. 1. 7 回音補償
12. 2 VoIP嵌入式軟件體系結構
12. 2. 1 語音數據包軟件模塊
12. 2. 2 電話信令網關軟件模塊
12. 2. 3 網絡數據包協議模塊
12. 2. 4 網絡管理模塊
12. 3 基于IP的視頻業(yè)務
12. 3. 1 視頻業(yè)務
12. 3. 2 相關技術
12. 3. 3 服務質量
12. 3. 4 基于信道和接收端狀態(tài)的信源編碼
12. 3. 5 資源預留管理
12. 4 電子商務
12. 4. 1 基于主體的電子商務平臺的基本結構
12. 4. 2 拍賣交易過程
12. 4. 3 談判支持
12. 4. 4 信息自動獲取
12. 5 智能信息平臺
12. 5. 1 搜索引擎
12. 5. 2 數據挖掘
12. 5. 3 信息檢索
12. 6 網絡教育
12. 6. 1 網絡教育的特點
12. 6. 2 網絡教育的技術框架
12. 6. 3 基于主體的網絡教育系統
12. 7 數字圖書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