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當時廣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作者筆下的行商,大多園宅幽雅、飲食精美、服飾華麗、妻妾成群,可以作為當時廣州上層社會日常生活的寫照。作者的筆墨,又觸及到廣州下層社會的眾生相:有背著一塊招貼牌沿街賣藥、擔著一擔水桶裝著活魚沿街叫賣、在商館前面的廣場賣茶水曲本、專門進商館向外人兜售古董工藝品等各式各樣的小販;有補鍋、補碗的手藝人;有為了學習廣東英語,準備日后依賴貿易為生而到商館服役的仆人;有排成縱隊,拄著拐杖,向人行乞的盲丐;有向過路的“番鬼”扔石尋釁的“西關爛仔”;還有為了一點錢替人受極刑的窮人。這些描述,與作者友人英國畫家喬治·錢納利留傳下來的穗澳街頭人物速寫,有異曲同工之妙。書中一一介紹了中國古代享譽全世界的四大發(fā)明。特別是印刷術,介紹了活字印刷和雕板印刷。作者參觀過幾個印刷作坊,詳細記載了從雕板、印刷到半夜訂的各項工序。作者指出,在14世紀的歐洲,據(jù)說出了幾個航海羅盤、火藥和印刷術的發(fā)明者,然后他們“發(fā)明”的年代遠遠后于中國人,而且是在馬可·波羅從中國歸來之后才“發(f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