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們?yōu)槭裁窗衙饺私凶?月下老人"?為什么春節(jié)要在門上貼門神和春聯(lián)?為什么正月十五要玩燈?為什么端午節(jié)要劃龍舟?為什么中秋節(jié)要吃月餅?為什么我們讓玉皇大帝做天上神仙的總管?為什么觀音菩薩在印度是男身到中國卻變成了女神?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感到措手無策的話,翻開該書相信會有不錯的收獲的。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多種文明"多元共生"的社會。各文明之間相互學習、相互競爭,將是二十一世紀國際政治的主旋律。文化,一種獨特的、豐富的、悠久而富有活力的文化,將是一個民族自立于世界的基礎,也是每個人尋找歸屬感的天然旗幟。該書分人生儀禮故事、歲時節(jié)日故事、信仰崇拜故事、民間口頭文學等四個部分來介紹作為民族文化傳統(tǒng)重要組成部分的民間風俗。它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人民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每個人從他出生之日起,他生于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著他的經驗與行為,并不斷模塑著他內心世界的價值觀。不能想象,如果沒有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沒有送子娘娘、玉皇大帝,沒有盤古、女媧、黃帝、炎帝,沒有抓周、鬧洞房,沒有十二生肖、八仙過海……我們還能叫做"中華民族"。民俗對個人生活具有直接的影響。該書主要從古籍文獻和民間口頭傳說中取材,用講故事的方式,介紹中國一些常見的民間風俗的來源。其中有些是有根有據(jù)的史料,有些則是來自老百姓的口頭傳說。盡管口頭傳說雖然算不得信史,但他們卻是老百姓集體心理與愿望的產物,可以看作是人民的"心靈史"和"生活史",所以不可低估它們的價值。該書寫得既生動活潑,有較強的可讀性,又有較厚重的學術底蘊和較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