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及軟件方法學軟件工程

軟件工程

軟件工程

定 價:¥29.00

作 者: 張海藩編著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叢編項: 高等學校21世紀教材
標 簽: 軟件工程 高等學校 教材

ISBN: 9787115093783 出版時間: 2002-01-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6cm 頁數(shù): 35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吸取了國內外大量同類書刊的精華,并總結了編者多年來從事軟件工程教學和研究的經驗和體會,其特點是:講解深入淺出,著重講透基本的概念、原理、技術和方法;既注重系統(tǒng)性、科學性和先進性,又特別注重實用性;既有原理性論述,又有豐富、完整的實例與之配合,利于讀者理解和掌握。本書由五篇共16章構成,第一篇講述軟件工程與軟件過程;第二篇講述結構化分析、設計與實現(xiàn);第三篇講述面向對象的概念、模型、分析、設計與實現(xiàn);第四篇講述軟件項目的計劃、組織和控制,并介紹了一些相關的國際標準;第五篇講述形式化方法、統(tǒng)一建模語言UML和軟件重用。本書內容新穎、實例豐富,可作為高等院?!败浖こ獭闭n程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軟件工程師、軟件項目管理者和應用軟件的開發(fā)人員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暫缺《軟件工程》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篇 軟件工程與軟件過程
第1章 軟件工程 
1.1 軟件危機 
1.1.1 計算機系統(tǒng)的發(fā)展歷程 
1.1.2 軟件危機的含義 
1.1.3 產生軟件危機的原因 
1.1.4 消除軟件危機的途徑 
1.2 軟件工程 
1.2.1 什么是軟件工程 
1.2.2 軟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1.2.3 軟件工程方法學 
1.3 小結 
習題 
第2章 軟件過程 
2.1 軟件生命周期的基本任務 
2.2 瀑布模型 
2.3 快速原型模型 
2.4 增量模型 
2.5 螺旋模型 
2.6 噴泉模型 
2.7 小結 
習題 
第二篇 傳統(tǒng)方法學
第3章 結構化分析 
3.1 概述 
3.2 與用戶通信的技術 
3.2.1 訪談 
3.2.2 簡易的應用規(guī)格說明技術 
3.2.3 軟件原型 
3.3 分析建模與規(guī)格說明 
3.3.1 分析建模 
3.3.2 軟件需求規(guī)格說明 
3.4 實體—關系圖 
3.4.1 數(shù)據(jù)對象 
3.4.2 屬性 
3.4.3 關系 
3.4.4 實體—關系圖的符號 
3.5 數(shù)據(jù)流圖 
3.5.1 數(shù)據(jù)流圖符號 
3.5.2 例子 
3.5.3 命名 
3.6 狀態(tài)轉換圖 
3.7 數(shù)據(jù)字典 
3.8 小結 
習題 
第4章 結構化設計 
4.1 結構化設計與結構化分析的關系 
4.2 軟件設計的概念和原理 
4.2.1 模塊化 
4.2.2 抽象 
4.2.3 逐步求精 
4.2.4 信息隱藏 
4.3 模塊獨立 
4.3.1 耦合 
4.3.2 內聚 
4.4 啟發(fā)規(guī)則
4.4.1 改進軟件結構提高模塊獨立性 
4.4.2 模塊規(guī)模應該適中 
4.4.3 深度、寬度、扇出和扇入都應適當 
4.4.4 模塊的作用域應該在控制域之內 
4.4.5 力爭降低模塊接口的復雜程度 
4.4.6 設計單入口單出口的模塊 
4.4.7 模塊功能應該可以預測 
4.5 表示軟件結構的圖形工具 
4.5.1 層次圖和HIPO圖 
4.5.2 結構圖 
4.6 面向數(shù)據(jù)流的設計方法 
4.6.1 概念 
4.6.2 變換分析 
4.6.3 事務分析 
4.6.4 設計優(yōu)化 
4.7 人機界面設計
4.7.1 人機界面設計問題 
4.7.2 人機界面設計過程 
4.7.3 界面設計指南 
4.8 過程設計 
4.9 過程設計的工具 
4.9.1 程序流程圖 
4.9.2 盒圖(N_S圖)
4.9.3 PAD圖 
4.9.4 判定表
4.9.5 判定樹
4.9.6 過程設計語言(PDL) 
4.10 面向數(shù)據(jù)結構的設計方法 
4.10.1 Jackson圖 
4.10.2 改進的Jackson圖 
4.10.3 Jackson方法 
4.11 小結 
習題 
第5章 結構化實現(xiàn) 
5.1 編碼 
5.1.1 選擇程序設計語言 
5.1.2 編碼風格 
5.2 軟件測試基礎
5.2.1 測試目標 
5.2.2 黑盒測試和白盒測試 
5.2.3 測試準則 
5.2.4 流圖 
5.3 邏輯覆蓋
5.4 控制結構測試 
5.4.1 基本路徑測試
5.4.2 條件測試
5.4.3 數(shù)據(jù)流測試 
5.4.4 循環(huán)測試 
5.5 黑盒測試技術
5.5.1 等價劃分 
5.5.2 邊界值分析
5.5.3 錯誤推測 
5.6 測試策略 
5.6.1 測試步驟
5.6.2 單元測試
5.6.3 集成測試
5.6.4 確認測試
5.7 調試 
5.7.1 調試過程 
5.7.2 調試途徑 
5.8 軟件可靠性 
5.8.1 基本概念 
5.8.2 估算平均無故障時間的方法 
5.9 小結 
習題 
第三篇 面向對象方法學
第6章 面向對象的概念與模型 
6.1 面向對象方法學概述 
6.2 面向對象方法學的主要優(yōu)點 
6.3 面向對象的概念 
6.3.1 對象 
6.3.2 其他概念 
6.4 面向對象建模
6.5 對象模型 
6.5.1 表示類—&—對象的圖形符號 
6.5.2 表示結構的圖形符號 
6.5.3 對象模型之例 
6.6 動態(tài)模型 
6.6.1 概念 
6.6.2 符號 
6.7 功能模型
6.7.1 表示方法 
6.7.2 三種模型之間的關系 
6.8 小結 
習題 
第7章 面向對象分析 
7.1 分析過程 
7.1.1 概述 
7.1.2 三個子模型與五個層次 
7.2 需求陳述 
7.2.1 書寫要點
7.2.2 例子 
7.3 建立對象模型 
7.3.1 確定類—&—對象 
7.3.2 確定關聯(lián) 
7.3.3 劃分主題 
7.3.4 確定屬性 
7.3.5 識別繼承關系 
7.3.6 反復修改 
7.4 建立動態(tài)模型
7.4.1 編寫腳本 
7.4.2 設想用戶界面 
7.4.3 畫事件跟蹤圖 
7.4.4 畫狀態(tài)圖 
7.4.5 審查動態(tài)模型 
7.5 建立功能模型 
7.5.1 畫出基本系統(tǒng)模型圖 
7.5.2 畫出功能級數(shù)據(jù)流圖 
7.5.3 描述處理框功能 
7.6 定義服務 
7.6.1 常規(guī)行為
7.6.2 從事件導出的操作 
7.6.3 與數(shù)據(jù)流圖中處理框對應的操作 
7.6.4 利用繼承減少冗余操作 
7.7 面向對象分析實例 
7.7.1 需求陳述 
7.7.2 建立對象模型 
7.7.3 建立動態(tài)模型 
7.7.4 建立功能模型 
7.7.5 進一步完善 
7.8 小結 
習題 
第8章 面向對象設計 
8.1 面向對象設計的準則 
8.1.1 模塊化 
8.1.2 抽象 
8.1.3 信息隱藏 
8.1.4 弱耦合 
8.1.5 強內聚 
8.1.6 可重用 
8.2 啟發(fā)規(guī)則 
8.2.1 設計結果應該清晰易懂 
8.2.2 一般—特殊結構的深度應適當 
8.2.3 設計簡單的類 
8.2.4 使用簡單的協(xié)議
8.2.5 使用簡單的服務
8.2.6 把設計變動減至最小 
8.3 系統(tǒng)分解 
8.3.1 子系統(tǒng)之間的兩種交互方式 
8.3.2 組織系統(tǒng)的兩種方案 
8.3.3 設計系統(tǒng)的拓撲結構 
8.4 設計問題域子系統(tǒng) 
8.4.1 調整需求 
8.4.2 重用已有的類 
8.4.3 把問題域類組合在一起 
8.4.4 增添一般化類以建立協(xié)議
8.4.5 ATM系統(tǒng)之例 
8.5 設計人-機交互子系統(tǒng) 
8.5.1 設計人-機交互界面的準則 
8.5.2 設計人-機交互子系統(tǒng)的策略 
8.6 設計任務管理子系統(tǒng) 
8.6.1 分析并發(fā)性 
8.6.2 設計任務管理子系統(tǒng) 
8.7 設計數(shù)據(jù)管理子系統(tǒng) 
8.7.1 選擇數(shù)據(jù)存儲管理模式 
8.7.2 設計數(shù)據(jù)管理子系統(tǒng) 
8.7.3 例子 
8.8 設計類中的服務 
8.8.1 確定類中應有的服務 
8.8.2 設計實現(xiàn)服務的方法 
8.9 設計關聯(lián) 
8.9.1 關聯(lián)的遍歷 
8.9.2 實現(xiàn)單向關聯(lián)
8.9.3 實現(xiàn)雙向關聯(lián)
8.9.4 鏈屬性的實現(xiàn)
8.10 設計優(yōu)化 
8.10.1 確定優(yōu)先級 
8.10.2 提高效率的幾項技術 
8.10.3 調整繼承關系 
8.11 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實例 
8.11.1 面向對象分析 
8.11.2 面向對象設計 
8.12 小結 
習題 
第9章 面向對象實現(xiàn) 
9.1 程序設計語言 
9.1.1 面向對象語言的優(yōu)點 
9.1.2 面向對象語言的技術特點 
9.1.3 選擇面向對象語言
9.2 程序設計風格 
9.2.1 提高可重用性
9.2.2 提高可擴充性
9.2.3 提高健壯性 
9.3 測試策略 
9.3.1 面向對象的單元測試 
9.3.2 面向對象的集成測試 
9.3.3 面向對象的確認測試 
9.4 設計測試用例 
9.4.1 測試類的方法
9.4.2 集成測試方法
9.5 小結 
習題 
第四篇 軟件項目管理
第10章 計劃 
10.1 度量軟件規(guī)模 
10.1.1 代碼行技術 
10.1.2 功能點技術 
10.2 工作量估算 
10.2.1 靜態(tài)單變量模型 
10.2.2 動態(tài)多變量模型 
10.2.3 COCOMO模型 
10.3 進度計劃 
10.3.1 基本原則
10.3.2 Gantt圖 
10.3.3 工程網絡
10.3.4 估算進度
10.3.5 關鍵路徑
10.3.6 機動時間
10.4 小結 
習題 
第11章 組織 
11.1 民主制程序員組 
11.2 主程序員組 
11.3 現(xiàn)代程序員組
11.4 軟件項目組 
11.4.1 三種組織方式 
11.4.2 四種組織范型 
11.5 小結 
習題 
第12章 控制 
12.1 風險管理 
12.1.1 軟件風險分類 
12.1.2 風險識別 
12.1.3 風險預測 
12.1.4 處理風險的策略 
12.2 質量保證 
12.2.1 軟件質量
12.2.2 軟件質量保證措施 
12.3 配置管理 
12.3.1 軟件配置
12.3.2 軟件配置管理過程 
12.4 小結 
習題 
第13章 國際標準 
13.1 IEEE 1058.1軟件項目管理計劃標準 
13.1.1 軟件項目管理計劃的組成 
13.1.2 IEEE軟件項目管理計劃 
13.2 ISO9000質量標準 
13.2.1 基本思想 
13.2.2 ISO9000-3標準 
13.3 ISO/IEC 12207軟件生命周期過程標準 
13.3.1 概述 
13.3.2 軟件生命周期過程 
13.4 ISO/IEC TR 15504軟件過程評估標準 
13.4.1 概述 
13.4.2 標準的結構 
13.5 能力成熟度模型
13.5.1 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結構 
13.5.2 能力成熟度等級 
13.5.3 關鍵過程域 
13.5.4 應用CMM 
13.6 小結 
習題 
第五篇 高級課題
第14章 形式化方法 
14.1 概述 
14.1.1 非形式化方法的缺點 
14.1.2 軟件開發(fā)過程中的數(shù)學
14.1.3 應用形式化方法的準則
14.2 有窮狀態(tài)機 
14.2.1 基本概念 
14.2.2 電梯問題 
14.2.3 評論 
14.3 Petri網
14.3.1 基本概念 
14.3.2 應用實例 
14.4 Z語言 
14.4.1 簡介
14.4.2 評論
14.5 小結 
習題 
第15章 統(tǒng)一建模語言 
15.1 概述 
15.1.1 UML的產生和發(fā)展 
15.1.2 UML的結構 
15.1.3 UML的圖 
15.1.4 UML的應用領域 
15.2 靜態(tài)建模機制 
15.2.1 用例圖 
15.2.2 類圖和對象圖 
15.3 動態(tài)建模機制 
15.3.1 消息 
15.3.2 狀態(tài)圖
15.3.3 順序圖
15.3.4 協(xié)作圖
15.3.5 活動圖
15.4 描述物理架構的機制 
15.4.1 邏輯架構和物理架構
15.4.2 構件圖 
15.4.3 配置圖 
15.5 使用和擴展UML 
15.5.1 使用UML的準則
15.5.2 擴展UML的機制
15.6 小結 
習題 
第16章 軟件重用 
16.1 可重用的軟件成分 
16.2 軟件重用過程 
16.2.1 構件組裝模型
16.2.2 類構件 
16.2.3 重用過程模型 
16.3 領域工程 
16.3.1 分析過程
16.3.2 領域特征
16.3.3 結構建模和結構點 
16.4 開發(fā)可重用的構件 
16.4.1 為了重用的分析與設計 
16.4.2 基于構件的開發(fā) 
16.5 分類和檢索構件 
16.5.1 描述可重用的構件 
16.5.2 重用環(huán)境 
16.6 軟件重用的效益 
16.7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