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鴻章:想到的就是賣國賊、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辛丑條約……一段段國人屈辱痛苦的近代史,可是李鴻章就這么簡單嗎?本書以翔實權威的材料,首次披露了李鴻章每一次對外交涉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還原“弱國無外交”的殘酷現(xiàn)實下,一個內心苦悶矛盾、不避勞苦、不畏謗言的外交家李鴻章。片斷:甲午一戰(zhàn),全軍覆沒甲午戰(zhàn)爭及《馬關條約》對李鴻章的意義李鴻章萬萬沒有想到,小小的日本竟然把自己和清政府拖人萬劫不復之地,曾多次在列強面前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他,在談判馬關條約前根本沒有想到自己也有向小日本卑躬屈膝的一天,可這一天真正來臨了,并成為他一生命運的分水嶺。有人說,如果李鴻章在甲午戰(zhàn)爭前死去,時論及后世對他的評價將會很高,可他偏偏沒有死去,終究活在自己的恥辱和當時的舉世唾罵之中,誠為一大不幸也。這一最大的恥辱并不僅僅體現(xiàn)在他在談判中所遭受的戰(zhàn)敗國的屈辱上,而是更深刻地體現(xiàn)在,對于從洋務運動以來表面上內政外交都頗有建樹的李鴻章、一心以治國安邦之才自詡的李鴻章,甲午一戰(zhàn),海軍全軍覆沒的軍事失敗,同時也代表著他二十年來傾心打造的以軍事發(fā)展為主攻方向的洋務運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而春帆樓上的談判,更是其個人外交生涯中最黑暗的時光。也就是說,對于李鴻章個人而言,辦外交最大的恥辱是中日《馬關條約》,作為被列強稱譽的外交能手,不得不聽從日本后輩伊藤博文的擺布;辦洋務最大的恥辱是中日甲午海戰(zhàn),他苦心經營數(shù)十年的北洋水師毀于一旦。這兩個最大的恥辱都來自于19世紀叨年代中日一戰(zhàn),同時那也是全體中國人巨大的恥辱,那次戰(zhàn)爭以后,日本割占我國寶島臺灣;隨后又欲壑難填,步步進逼,1931年發(fā)動9.18事變,侵占我國東北;1937年又悍然挑起7.7盧溝橋事變,企圖一口吞下我全國。經過八年浴血抗戰(zhàn),直到1945年日侵華總司令崗村寧次代表日本向我國投降,中國人這才得以一雪這長達半個世紀的奇恥大辱,李鴻章若泉下有知,怕也要“漫卷詩書喜欲狂”了。更令人嘆惜的,當時在這一最大恥辱的沖擊之下,李鴻章孤注一擲地采取親俄政策,赴俄簽訂《中俄密約》,這一點又成為他外交生涯中最大的失誤,以致于讓他在東北問題上抱恨而終。說起來,甲午戰(zhàn)敗正是此事之契機,可見甲午一役影響之大。梁啟超也將此視為李鴻章一生之轉折點。梁感嘆說老天爺此前寵李鴻章如此之優(yōu),他負責與列強交涉時列強常因其它事件而并未過分強求割地等條款,李鴻章的運氣實在不錯;可此時老天爺卻厄李鴻章如此之酷,甲午戰(zhàn)敗緊接著馬關條約,再又因中俄密約而導致令其耿耿于懷的東北問題,此外又因國力一落千丈并暴露無遺而引發(fā)列強瓜分中國之狂潮以及《辛丑條約》的簽訂,李鴻章1894年后的外交生涯一日苦甚一日,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苦不堪言?。∥覀兿旅婢蛠碓敿氄務勥@一令李鴻章蒙受最大恥辱,標志其外交生涯轉折點的甲午戰(zhàn)爭及《馬關條約》談判。當然,李鴻章并不能承擔戰(zhàn)敗的全部責任,第一,他不可能是最終的決斷者,第二他不是戰(zhàn)斗在第一線的領軍將帥,第三,清軍在槍炮軍艦等方面的劣勢在某種程度上并非李鴻章一人所造成。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