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書文學色彩濃厚,尤其是刻劃孟子本人的心理很成功。孟子對自己的王政主張很自信,可當時的統(tǒng)治者并不買他的帳,認為他“迂遠而闊于事情”。這樣反倒讓孟子更自信,更加輕視當時的當權者,按他自己的話說是“說大人則藐之”,齊王讓他上朝廷,他推說有病,要等著齊王上門請教。滕國國君的兄弟來向他學習,他竟不理不睬。齊國權臣王驩與他一起出使,他竟然一路無話。孟子堅守理想主義,不向世俗低頭的孤傲個性,書中表現得非常鮮明;他內心的苦惱,后世讀者也感受得到。《孟子》一書的文學特色,往往與孟子獨特的個性、心理有關。本書的注釋、翻譯主要依據朱嘉《孟子集注》和焦循《孟子正義》,也參考了時人的一些譯注。孟子講話喜用比喻,以今天的眼光看,有些邏輯上不連貫,翻譯時只得硬譯,有些需補充某些話語,若不補充,讀者難以理解,補充太多又增加篇幅,筆者甚感為難。本書主要由杜玉儉進行注譯,《告子》、《盡心》的某些章節(jié),由劉美嫦參考時人譯注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