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論著為唐代名家選本。在中國書法繪畫理論史上產生過影響,有一定理論價值或史料價值。盛唐及其以后中晚唐的書論,除張懷瓘單列專輯外,其馀較有價值者幾乎都收錄于此,其中還包括五代李煜兩篇。張懷瓘的書論,雖也論及唐初以來十余位書法家,但他重心在論述唐以前的書跡。對于體現(xiàn)盛唐書風的大家顏真卿,以及另外兩位狂草大家張旭和懷素,還有一位較早一些的草書大家賀知章,不但在他寫于開元、天寶間的《書斷》、《書估》未予列名,就是在他乾元元年寫的《書議》也未涉及。而對盛唐書法家進行論述,給予理論概括的,可說還是此輯。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性好飲酒,醉則取筆,其筆縱橫,醒后再寫,已不可及。他是乘酒興發(fā)“狂”,表現(xiàn)心中的郁悶。竇臯《述書賦下》云:“湖山降祉,狂客風流。落筆精絕,芳嗣寡仇。如春林之絢彩,實一望而寫憂?!睆埿褚餐柚婆d,進入陶醉境界,變得狂逸不羈。正如《述書賦下》所云:“張長史則酒酣不羈,逸軌神澄,回眸而壁無全粉,揮筆而氣有余興。”其書如龍蛇飛舞,有縱橫不盡之勢。懷素作書與飲酒更是密不可分。他是個酒豪,常??耧嫶笞恚缓髶]毫。他作的《自敘》引錄竇御史冀的詩,很好地描繪了他醉后作書的神情:“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彼麄兌际浅司谱碜鲿?,而且作出了他們書跡的最佳作品,醒后再寫,反不可企及。竇臯《述書賦》言及賀知章此一點,懷素《自述》引錄許瑤和戴叔倫的詩,也談到這一點。許瑤詩云:“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澌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后卻書書不得?!贝魇鍌愒娫疲骸靶氖窒鄮焺蒉D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這可能有些不好理解,何以藝術創(chuàng)作酒醉比清醒更好?細一想來,這與我國古代歷來講求的藝術創(chuàng)作要“虛靜”的審美心胸的理論是一致的,與蔡邕《筆論》所云“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的論斷也相符合。他們借助酒醉,使自己“虛靜”下來,散去胸中的一切“俗念”的羈絆,以使更好地發(fā)揮書藝,表現(xiàn)自己的興致。他們都是通過草書來表現(xiàn)自己,抒發(fā)自己的感興的。賀知章的草書,“實一望而寫憂”;懷素則是“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而張旭在此一點上,韓愈《送高閑上人序》表述得更清楚。其文云:“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碑斎?,這種表現(xiàn)自我,是通過意象來進行的,即通過書法家的審美心胸對外界事物的感發(fā),形成為書法意象。正如《送高閑上人序》表述張旭所云:“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zhàn)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笔⑻茣L的代表顏真卿,也是通過書法來表現(xiàn)自我的。他那剛毅、端莊的書風,正是他的剛直、忠誠的人格精神的體現(xiàn)。他的正體書跡,與張旭等人的狂草雖有很大不同,但通過意象來表現(xiàn)自我,抒發(fā)感興,則是一致的。陸羽《僧懷素傳》所載:張旭草書師“孤蓬自振,驚沙坐飛”;鄔彤作草書“豎牽似古釵腳”;懷素學“夏云奇峰”,還學“壁拆之路”;顏真卿就談到學“屋漏痕”。他們都是通過對外物形象的感受,將其融化為書法意象。這種重視表現(xiàn)自我、抒發(fā)感興的思想,與唐初以來繼承傳統(tǒng),學習古法,就有了明顯不同。這種思想,在張懷瓘的《文字論》中已開始有了,只是還不很明確而已。他說:“仆今所制,不師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萬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探彼意象,人此規(guī)模,忽若電飛,或疑星墜。氣勢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鋒芒?!彼@里提出不要模仿古法,要自己去探索,用“神情”去“潤色”,從而形成自己的格局情調。到竇臮《述書賦》,就提出了“自然”的概念。要書法審美意象顯得自然,當然不是模仿古人所能達到的。他提出要“生動”,生動如有“神憑”,才可通向自然。他述史籀書道:“籀之狀也,若生動而神憑,通自然而無涯?!彼痔岢隽恕巴椤钡囊?。其述韋誕道:“皆跡遺情忘,契入神悟。”述范寧道:“去凡忘情,任樸不失。”述應詹道:“真率天然,忘情罕逮?!彼笞鲿巴椤?,并非不要激情,而是要忘掉“俗念”,忘掉世俗的喜怒哀樂之情的羈絆,有一個“虛靜”的審美心胸,這樣才能對書法意象“契入神悟”,使之顯得“真率天然”。因此,從張懷瓘進到竇臮,其理論觀點與盛唐書法家的書法創(chuàng)作是完全一致的。收錄此書的,有不少講作書技法的文字。這反映了唐代書法的繁榮和隨之而來的對作書技法的講求。唐人已不滿足于魏晉就有了的“永”字八法的傳播,而增進了許多自己作書體驗中總結出來的執(zhí)筆用筆技法。而且他們在談書藝技法時,往往與自己感受到的書法意象聯(lián)系起來,把技法融入意象之中。如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此“筆法十二意”,鐘繇就有了,張旭傳授顏真卿時,又談了他對褚遂良提出的“印泥畫沙”的體驗,將此意象同用筆相融和,說明下筆有力,深而且穩(wěn)。這表明,在書藝技法上,他們也是很重視自己的體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