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世界史全球史帝國的年代:1875-1914

帝國的年代:1875-1914

帝國的年代:1875-1914

定 價:¥20.00

作 者: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Eric J.Hobsbawn)著;賈士蘅譯
出版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漢譯大眾精品文庫 歷史類
標 簽: 普及讀物

ISBN: 9787214023568 出版時間: 1999-01-01 包裝: 簡裝本
開本: 20cm 頁數(shù): 441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雖然出自一位職業(yè)歷史學家之手,卻不是為其他學者而寫。它是為所有希望了解這個世界、并認為歷史對于了解世界很有幫助的人而寫的。雖然我希望它能使讀者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的40年有一些了解,本書的目的卻不是告訴他們這段時期確實發(fā)生了些什么。如果讀者想對史實有更多了解,只需查閱數(shù)量龐大且往往相當優(yōu)秀的文獻資料。我在本書中設法想要做到的,和之前的兩冊——《革命的年代:1789-1848》(The Age of Revolution 1789-1848)和《資本的年代:1848-1875》(The Age of Capital 1848-1875)——一樣,是要了解和解釋19世紀以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了解和解釋一個在革命性轉型過程中的世界,在過去的土壤上追溯我們現(xiàn)代的根源;或者更重要的,視過去為一個凝聚的整體,而非(如歷史的專門化往往強迫我們以為它是)許多單獨題目的集合,如國別史、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等等的集合。自從我對歷史開始感興趣以來,我便始終想知道過去(或現(xiàn)在)生活的這些方面是如何連在一起,又為什么連在一起。因而,本書(除了偶爾的例外情形)不是敘述性或系統(tǒng)化的說明,更不是在炫耀學問。讀者最好視它為一種理論的展現(xiàn),或者更確切地說,通過各章來追蹤同一個主題。雖然我已盡力讓非歷史學家了解它,可是讀者必須自己判斷這個企圖是否成功。我沒有辦法向許多作者致謝,即使我往往不同意他們的說法,我卻掠奪了他們的著作。我更沒有辦法向這些年來我從與同事和學生的談話中所得到的許多構想表示謝意。如果他們在本書中認出他們自己的構想和言論,他們至少可以責備我誤解了他們或誤解了事實,或許我也確乎如此。然而,我還是可以向那些使我得以將對這個漫長時期的全神貫注濃縮到這一本書的人致謝。1982年,我在法蘭西學院(College de France)開了一門13次演講的課,完成了本書的草稿。我對于這個令人敬畏的機構以及發(fā)出這一邀請的拉杜利(EmmanuelLe Roy Ladurie)都非常感激。1983-1985年,勒伍豪信托(Leverhulme Trust)給了我一個榮譽研究員的職位,使我可以得到研究上的協(xié)助。巴黎的“人文科學研究所”(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和赫勒(Clemens Heller),以及聯(lián)合國大學世界開發(fā)經濟研究協(xié)會(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of the UN University)和麥克唐納基金會(Macdonnell Foundation),使我在1986年有幾個安靜的禮拜完成本書的正文。在協(xié)助我做研究的人當中,我尤其感謝哈斯金斯(Susan Haskins)、馬歇爾(Vanessa Marshall)和派克博士(Dr.Jenna Park)。赫斯凱爾(Francis Haskell)校讀了有關文藝的各章,麥凱(Alan Mackay)校讀了有關科學的各章,山恩(PatThane)校讀了有關婦女解放的各章,使我少犯一些錯誤,不過我怕錯處仍在所難免。希福林(Andre Schiffrin)以一位朋友和典型受過教育的非專家身份閱讀了整本手稿——本書乃是為這樣的非專家而寫。我為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Birbeck College)的學生講述歐洲歷史有許多年,如果沒有這一經驗,我懷疑我是否會產生撰寫19世紀世界史的構想。因此,此書也是獻給那些學生的。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作者簡介

  艾瑞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是享譽國際、備受推財富的近代史大師。 1917年,他出生于埃及亞歷山大城的猶太后裔,母親則來自哈布斯堡王朝統(tǒng)治下的中歐。1919年舉家遷往維也納,1931年徙居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他在受創(chuàng)至深的德奧兩國度過童年。1933年因希特勒掌權而轉赴英國,完成中學教育,并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歷史。1947年升任高級講師,1978年取得該校經濟和社會史教授頭銜,1982年退休。之后大部分時間任教于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是該院政治及社會史榮譽教授。霍氏是英國著名的左派史家,自十四歲于柏林加入共產黨后,迄今未曾脫離。就讀劍橋大學期間,霍氏是共產黨內的活躍分子,與威廉士、湯普森等馬派學生交往甚密;在一九五二年麥卡錫白色恐怖氣焰正盛之時,更與希爾等人創(chuàng)辦著名的新左史學期刊《過去與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背景雖令霍氏的教職生涯進展艱辛,但卻使他與國際社會間有著更廣泛的接觸經驗及更多的研究機會,從而建立了他在國際上的崇高聲譽?;羰系难芯繒r期以十九世紀為主,并延伸及十七、十八和二十世紀;研究的地區(qū)則從英國、歐洲,廣至拉丁美洲。除專業(yè)領域外,霍氏也經常撰寫當代政治、社會評論,歷史學、社會學理論,以及藝術、文化批評等。他在勞工運動、農民叛變和世界史范疇中的研究成果,堪居當代史家的頂尖之流,影響學界甚巨;而其宏觀通暢的寫作風格,更將敘述史學的魅力擴及一般閱聽大眾。如《新左評論》名編輯安德生所言:霍氏不可多得的兼具了知性的現(xiàn)實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個腳踏實地的唯物主義者,提倡實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將波希米亞、土匪強盜和無政府主義者生活寫成優(yōu)美哀怨的動人故事?;羰现魃踟S,先后計有14部以上專著問世,包括:《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極端的年代》、《盜匪》、《民族與民族主義》、《原始的叛亂》、《爵士風情》等書?;羰犀F(xiàn)居倫敦。

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序言
序曲
第一章 百年革命
第二章 經濟換檔
第三章 帝國的年代
第四章 民主政治
第五章 世界的工人
第六章 揮舞國旗:民族與民族主義
第七章 資產階級的不確定性
第八章 新女性
第九章 文藝轉型
第十章 確定性的基石:科學
第十一章 理性與社會
第十二章 走向革命
第十三章 由和平到戰(zhàn)爭
結語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