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的奏議多得難以統(tǒng)計,我們選編這本名臣奏議的宗旨是,盡可能在不大的篇幅里,向讀者展現(xiàn)奏議類文章的概貌和風采,并通過奏議這扇窗子來觀察中國歷史發(fā)展和封建官場等盡量廣闊的歷史層面。為此,在選編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各個時期和各種類型臣子的平衡,對奏議所反映出的內容也力求廣泛多樣。本書所選的奏議從戰(zhàn)國至清,時間跨度為兩干多年,包括戰(zhàn)國時期二篇,漢代六篇,三國時期一篇,魏晉南北朝時期二篇,隋代一篇,唐代五篇,宋代七篇,元代一篇,明代三篇,清代七篇,共計三十五篇。這三十五篇奏議有長有短。其作者有當朝的,有在野的,有受皇帝倚重的,有被皇帝輕視的,有文臣,有武將。他們寫的奏議也因作者性格不同而風格各異。有的直抒己見,血氣方剛;有的深謀遠慮,謹慎委婉;有的清正廉明,忠心赤膽;有的除舊布新,篤志務實。上書的內容多種多樣,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以及皇帝本人等等,方方面面,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封建國家和君主遇到的不同類型的問題,其中不少是反映歷史上發(fā)生的重要事件。這些奏議的讀者——帝王也是各不相同,有拓展疆土、張揚國威的創(chuàng)業(yè)之君,也有無能無才的亡國之君;有勤政賢達的明君,也有荒淫無道的昏君。不同奏議的命運也不同,有的被君王采納,臣子加官進爵,成就了一番事業(yè);有的不被君王理睬,耗盡心血的經國大略如泥牛入海;更有甚者,有的臣子還因上書觸怒了皇帝而被罷官入獄,報國無門,赤心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