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1
《國外金融論著譯叢》第二批譯著出版說明1
序1
第一版序言3
第二版序言6
第三版序言7
第1章 導 論1
引 言1
1.1 什么是匯率 3
1.2 外匯市場13
1.3 國際收支平衡表23
1.4 DIY模型29
1.5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的匯率:簡短的歷史回顧31
1.6 本書概要40
小 結41第一篇 國際背景
第2章 開放經濟中的價格:購買力平價45
引 言45
2.1 本國經濟中的一價定律46
2.2 開放經濟中的一價定律55
2.3 關于價格指數的題外話61
2.4 購買力平價64
2.5 購買力平價——實例分析70
2.6 結 論75
小 結76
第3章 開放經濟中的金融市場78
引 言78
3.1 無拋補利率平價79
3.2 拋補的利率平價88
3.3 借款和貸款92
3.4 拋補的利率平價——實證分析97
3.5 有效的市場——初步分析99
小 結102
第4章 開放經濟中的宏觀經濟學103
引 言103
4.1 總需求的IS-LM模型104
4.2 總供給130
4.3 結論137
小 結138
第二篇 匯率決定
第5章 浮動價格:貨幣模型143
引 言143
5.1 浮動匯率下的簡單貨幣模型144
5.2 固定匯率下的簡單貨幣模型154
5.3 貨幣模型中的利率166
5.4 貨幣模型對現(xiàn)實的解釋169
5.5 結 論174
小 結174
第6章 固定價格:蒙代爾—弗萊明模型176
引 言176
6.1 背 景177
6.2 均 衡182
6.3 浮動匯率下的貨幣擴張182
6.4 浮動匯率下的財政擴張184
6.5 固定匯率下的貨幣擴張186
6.6 固定匯率下的財政擴張188
6.7 貨幣模型與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比較190
6.8 證 據195
6.9 結 論196
小 結197
第7章 粘性價格:多恩布施模型198
引 言198
7.1 模型概述199
7.2 貨幣擴張205
7.3 一個正式的解釋210
7.4 石油與英國經濟215
7.5 經驗檢驗:弗蘭克模型223
7.6 結 論225
小 結225
第8章 資產結構平衡與往常賬戶227
引 言227
8.1 資產市場詳述229
8.2 短期均衡234
8.3 長期均衡和經常賬戶均衡240
8.4 有關資產結構平衡模型的證據243
8.5 結 論248
小 結249
第9章 貨幣替代251
引 言251
9.1 模型253
9.2 有關貨幣替代的證據262
9.3 結論263
小 結264
第10章 最佳貨幣區(qū)與貨幣聯(lián)盟266
引 言266
10.1 貨幣聯(lián)盟的好處270
10.2 貨幣聯(lián)盟的成本278
10.3 其他方面的考慮283
10.4 貨幣管理局296
10.5 結 論299
小 結300
第三篇 一個不確定的世界
第11章 市場有效性與合理預期305
引 言305
11.1 數學期望值307
11.2 合理預期310
11.3 市場有效性315
11.4 無偏性318
11.5 隨機走動模型319
11.6 有效性的檢驗:一些基本問題323
11.7 即期與遠期匯率:背景事實324
11.8 結 果326
11.9 結 論331
小 結332
第12章 “消息”模型和匯率的不穩(wěn)定性334
引 言334
12.1 “消息”模型:一個簡單的例子335
12.2 修正的貨幣模型338
12.3 檢驗“消息”346
12.4 結 果351
12.5 不穩(wěn)定性檢驗, 泡沫和比索問題353
12.6 結 論361
小 結362
第13章 風險報酬364
引 言364
13.1 假 設365
13.2 一個風險報酬的簡單模型:均值—方差分析366
13.3 一個風險報酬的普通模型371
13.4 風險報酬的證據378
13.5 結 論380
小 結380
附 錄381
第14章 一種不確定性:非線性. 循環(huán)和紊亂382
引 言382
14.1 確定性和隨機性模型383
14.2 一種簡單的非線性模型385
14.3 匯率的時間軌跡387
14.4 案例:3.68<α<4404
14.5 紊 亂406
14.6 證 據414
14.7 結 論420
小 結422
第四篇 固定匯率
第15章 目標區(qū)425
引 言425
15.1 什么是目標區(qū) 428
15.2 目標區(qū)的作用429
15.3 平滑移動434
15.4 一種期權解釋437
15.5 政策制定者的蜜月 448
15.6 美女和野獸:目標區(qū)模型符合實際450
15.7 邊際內干預:反風向操作453
15.8 信譽度和重新安排的前景456
15.9 結 論458
小 結459
附 錄460
第16章 危機和信譽度462
引 言462
16.1 第一代模型464
16.2 第二代模型473
16.3 第三代模型486
16.4 結 論494
小 結495
第五篇 結 論
第17章 結論499
17.1 全書總結499
17.2 從這里走向何處?501
附錄:符號含義507
第一版譯者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