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體的殘疾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人對社會的貢獻卻不會因是否殘疾而有先后之分。葉廷芳先生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這一點。葉先生出生在浙江西部一個偏僻的山村,幼小時不幸跌傷,使他失去了左臂,在艱難困頓的生活和精神磨難的人生中,他與命運進行抗爭。好學、自強、善思索的他不怕挫折、不自卑,樂觀處事、豁達大度,始終以昂揚的情緒,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生活、工作,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怨自艾。他心智敏捷,心理健康,在個人性格自我完善的同時,面對人類幾千年浩瀚的文明,從事德語文學、戲劇、建筑等方面的研究,碩果累累。此外他還是個業(yè)余歌手。和獨臂學者葉先生一起回顧往事,知道他走過了一條并不平坦的求學道路。小學畢業(yè)升中學時,曾被拒于校門之外,他沒有氣餒。新中國建立后,他克服了種種客觀障礙,繼續(xù)求學。報考大學時,又因身體原因,第一次雖成績優(yōu)秀但未被錄取。第二年他繼續(xù)報考北京大學,終于被北大西語系錄取,進入中國翻譯家的搖籃學習深造。大學畢業(yè)后葉廷芳先是在北大任教,繼而又考取了時任北大西語系主任馮至先生的研究生,命運多舛的他又因患病終止了學業(yè),1964年,隨轉任中國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的馮至先生調到外文所從事德語文學研究工作。葉廷芳先生在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已近40年。40年來他先后任外國文學研究所文藝理論研究室副主任、中歐北歐文學研究室主任、學術委員、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全國德語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環(huán)境藝術學會理事;中國殘聯評委會副主任、中國肢殘人協(xié)會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委員。在學術研究上,他憑著對卡夫卡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對這位孤獨作家的體悟,成為國內無可爭議的卡夫卡研究的權威學者。出版學術專著《現代藝術的探險者》、《卡夫卡―――現代文學之父》、《現代審美意識的覺醒》等數部、論文近百篇,以及《卡夫卡全集》等編著、譯著近20部。他翻譯的戲劇作品全部被搬上舞臺,同時他還深諳“功夫在詩外”之道,把研究視野擴大到現代造型藝術、舞臺藝術、建筑藝術、音樂等藝術門類,從而在更廣闊的西方現代主義文藝的整體背景上來反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這有助于他經常發(fā)表一些獨到見解。除學術論著外,他還有相當數量的散文、隨筆和有關戲劇、建筑與藝術方面的評論文字,陸續(xù)結集出版。在與葉廷芳先生的交談中發(fā)現,盡管他在生活道路上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但厄運使他的意志更加堅強。他用熱情、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人生,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公益事業(yè),回報社會。他也經常參與某些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如關于重修圓明園問題,關于國家大劇院的設計問題,關于重視建筑的藝術屬性的呼吁,關于要求住宅建筑的人性化的呼吁,關于提高中國建筑師的社會地位的呼吁等等,他的見解都引起社會上的熱烈反響。在他眼中,只要是社會和人民需要而他又是力所能及的,盡管有些是非學術領域的,他也樂此不疲。所以,多年來,他對待家鄉(xiāng)一如人愛母親,走過國內外的江河后,最令他贊嘆的仍莫過于浙江,并為家鄉(xiāng)(衢州地區(qū))的建設做出許多貢獻。對待殘疾人事業(yè),他從自己的經歷中體會到我國殘疾人在升學、就業(yè)、駕車等許多方面仍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公平待遇,為此他認為,切實解決這些問題是一個文明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第九、十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葉廷芳本著“講真話、實話”的原則,不僅在會上就國家的一些重大問題積極發(fā)表看法,而且通過提案形式積極反映社情民意,例如他關于維護文物的提案,關于保護鄉(xiāng)村古建筑的提案,關于要求查處襄樊殘存城墻被毀的提案,關于抓一抓小工程中的大工程的提案等,都取得良好的效果。葉廷芳的做人哲學是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為了社會的完美,他不遺余力。葉廷芳先生經常說:“我一直都在努力去做一切我能做的事情。有些事情不會做可能對我的生活并沒有什么影響,但我還是要努力去做,因為這對于一個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來講是非常重要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