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杜蘭(WillDurant,1885-1981),美國麻省北亞當姆人,生于1885年。他先后在圣彼得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受高等教育,曾擔任報社的實習記者、中學教師。后來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追隨毛根和蓋爾金專攻生物學,并在伍伯利和杜威的指導下專攻哲學,1917年獲博士學位。從1914年起,他就在紐約的一家長老會堂演講哲學史與文學史,前后14年,為他的《哲學史》與《世界文明史》兩部書作準備。1926年,出版《哲學史》獲得出乎意料的成功,暢銷200萬冊。從此偕同夫人投注畢生精力從事《世界文明史》的著述。杜蘭曾漂洋過海,浪跡天涯,他以哲學家的敏銳目光審視埃及神秘的獅身人面像、印度古老的泰姬陵、中國雄偉的萬里長城,又奔走于地中海的波濤之中,在已被人遺忘的克里特島,在殘垣斷壁的雅典古城,在殘酷的斯巴達古戰(zhàn)場,搜尋、鑒賞。直至1975年,歷四十年的光陰,終于完成了《世界文明史》這一部曠世巨著。杜蘭一直認為,一般分類歷史寫作法對于評價或批判人類整體的生活都有欠公正;歷史的寫作,一定要經緯兼顧,分析與綜論并用;最理想的歷史纂述應設法把每一時代、每一國家的文化、組織、發(fā)展和變動等整個錯綜復雜的現(xiàn)象都加以綜述。他希望這部《文明史》永遠能誘導出一點進取的精神,使我們能沖進文明史的致命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