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題被列入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guī)劃”重大研究項目。經過一年半的工作,于1999年底完成了研究課題,現(xiàn)編著出版了《地方立法質量研究》這本書,供有關方面和讀者研究參考。第一章對我國地方立法二十年的歷程進行了回顧,對今后地方立法發(fā)展趨勢進行了展望。該章對我國地方立法基本經驗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堅持在中央統(tǒng)一領導下,發(fā)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立法體制,是發(fā)展和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實行依法治國的必由之路;二是堅持黨的領導,是搞好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保證;三是堅持法制統(tǒng)一和從實際出發(fā),是搞好地方立法工作,提高地方立法質量的前提和基礎;四是堅持不斷提高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學性,是搞好地方立法工作,提高地方立法質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五是堅持立法數(shù)量與立法質量的統(tǒng)一,是保證地方立法健康迅速發(fā)展的正確途徑。該章還對地方立法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的前十年地方立法進行了展望和預測。第二章是關于什么是立法質量問題的思考。著重講了二方面的問題。一是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客觀地分析法固有的特性和局限性,以及如何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避免局限性,幫助人們正確認識法的質量問題;二是關于如何把握立法質量的概念和地方立法的特性,推動人們對地方立法的認識從"加快立法步伐"、"有比沒有好",向注重立法質量的轉變。第二編提高地方立法質量的若干對策,是對策編,針對各地方在立法中普遍存在的較突出的問題,共分七章,分別就正確處理地方立法中幾個重大關系;防止和克服部門保護主義;防止和克服地方保護主義;防止和解決立法沖突;制定地方立法規(guī)劃中的質量問題;地方立法程序中的問題;立法技術運用中的問題等對其表現(xiàn)形式和成因進行了較深入的剖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第三編是建立健全地方立法質量體系研究,是建設編,是本課研究的重點。本編分三章,分別就建立健全地方立法質量標準體系;建立健全地方立法質量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地方立法保障體系進行較詳盡的論述,是在總結各地方的立法實踐經驗,吸收借鑒國外、境外的某些立法經驗和立法理論的基礎上,比較系統(tǒng)地開創(chuàng)了我國地方立法的質量體系研究,試圖為我國地方立法質量理論體系建設打下基礎,也為改進和提高地方立法質量設置制度保障提出了框架性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較強的針對性、實用性。第四編是關于國外、境外立法質量立法的研究,是借鑒編。本編分別就關于立法原則的立法;立法權限和立法主體的立法;法的形式、名稱和調整范圍的立法;立法規(guī)劃的立法;法案起草的立法;立法程序的立法;立法語言文字的立法;法的修改、補充和廢止的立法;法的公布的立法等九個方面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和評析,收集了較詳實的資料,為我國地方立法質量理論研究和立法實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