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纂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基礎工程,是我國文化生活和科學領域中的一件大事。它對進一步推行我國地名標準化,普及地名知識,適應改革開放和國內外交往的需要,并豐富祖國的文化寶庫,促進我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yè)和地名工作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由中國地名委員會、教育部、國家出版局共同組織編纂《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每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一卷,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經過不懈的努力,至1992年底,32個分卷的編纂工作已大部分完成。1993年民政部和新聞出版署聯(lián)合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32個分卷編纂工作基礎上,經過修改、補充、完善,重新編纂出版一部全國性、綜合性、科學性、權威性的大型地名工具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199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編纂籌備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部分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代表參加。會議討論了編纂工作計劃及編纂細則和方案。1993年9月地名大詞典第一次編纂工作會議在云南省大理古城舉行。會上成立了大詞典編委會和編輯部,進一步明確了大詞典的編纂計劃和編纂要求,部署了大詞典的編纂任務。會后大詞典的編纂工作即在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有序地開展起來。1994年7月和1995年10月又先后在新疆烏魯木齊和貴州貴陽召開了地名大詞典第二、三次編纂工作會議,審閱了部分稿件,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了編纂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全國數(shù)百名地名工作者和其他專家的共同努力下,這部收詞約18萬條、總字數(shù)近3000萬的詞典巨著,經過近4年的辛勤勞動,終于和讀者見面了。這部以“地名”為主題的大詞典,突出了地名的基本要素、本質屬性及其所指代的地理實體的基本特征。其特點是:廣、新、準、實?!皬V”指收詞廣泛,地名類別和數(shù)量都超過了原地名詞典的各省分卷,也超過了國內已有的同類出版物,成為我國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地名工具書?!靶隆敝纲Y料新、信息新,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的新事物、新面貌和建設的新成就?!皽省敝冈~目釋文中的資料與數(shù)據(jù)翔實、有據(jù),對地名的標準漢字、羅馬字母拼寫及釋文中的術語等,表述準確、規(guī)范。“實”指實用性強,在采詞、釋文內容和詞目編排上都力求符合讀者需要,便于讀者使用,使之有較高的實用和收藏價值。這部地名大詞典在編纂過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有關領導和地名工作者,不辭辛苦,埋頭于地名大詞典所需資料的搜集、整理,又根據(jù)大詞典的編寫要求,精心編寫,反復修改,直至達到要求。許多地名戰(zhàn)線上的“老兵”,為這部大詞典的誕生,貢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許多地名“新兵”,在詞典的編纂過程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才干,成為地名工作可靠的接班人。我國唯一具有百年歷史的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為本詞典的出版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從詞典的策劃、組織計劃實施、指導編纂方法,直到編輯加工、審稿定稿、排校印制,在資金短缺、人力不足、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排除各種困難,甚至停止或推遲了其他圖書的出版計劃,使本詞典得以問世。此外,社會各界人士也給予大詞典的出版以極大關注。云南、新疆、貴州、遼寧、甘肅、廣西、浙江等省、自治區(qū)領導為本詞典編纂工作會議或審稿會議的召開,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激光照排中心克服種種困難,使本詞典得以順利付印。中國社會福利有獎募捐委員會在經費上給予了部分資助。在此,我們對為本詞典的編纂、出版工作提供了幫助和支持的所有單位、領導和工作人員,表示誠摯的感謝。由于編纂地名大詞典的工作量浩大,要求很高,但我們的人力有限,時間短促,加之我們水平不高,因此,這部地名大詞典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不足,甚至還有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我們誠懇地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編纂委員會199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