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一研究一學習”的永無休止的循環(huán)中,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以通俗的筆法寫作的幾本有關曾國藩的書籍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從寫作《曾國藩和他的幕僚》開始,以后陸續(xù)整理編寫了《挺經》、《曾國藩成大事的九九個方略》和《治心經》等幾部書,我一直認為,曾國藩身上凝聚了太多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他挺膺負責、躬身入局時是十足的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讓他負載一個破碎的“中興夢”;他晚年的“運氣口袋”、“惟以退悔為安”,又像一個不折不扣的老莊。他的復雜與矛盾,源自那個“五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代擠壓。他同許多官僚士大夫一樣,對被槍炮轟開的中國門戶有一種本能的保護意識,但他又同許許多多官僚士大夫相區(qū)別,他沒有固步自封,他試圖從傳統(tǒng)中走出來步人近代。盡管他的洋務思想可評可議的地方很多,但他不僵化、不教條,而是在被動的驅迫中有一種主動的抗爭?!耙靡话嗾俗龇N子”,這是他常說的話。他有一種強烈的不甘心,總希望用幾個人的努力改變大廈將傾的命運。也可以說,他是立足傳統(tǒng)嘗試著走向近代的人。因此,在他的身上就很有許多值得總結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