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光纖通信的基礎理論
1. 1 半導體激光器光源
1. 1. 1 引言
1. 1. 2 光纖通信對半導體激光器光源的要求
1. 1. 3 半導體發(fā)光原理
1. 1. 4 半導體激光器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1. 1. 5 半導體激光器的性能參數(shù)
1. 1. 6 半導體激光器的瞬態(tài)特性
1. 1. 7 半導體激光器的退化問題
1. 1. 8 使用半導體激光器時應注意的事項
1. 2 半導體發(fā)光二極管光源
1. 2. 1 引言
1. 2. 2 發(fā)光二極管的基本類型與性能
1. 2. 3 發(fā)光管與光纖的光耦合
1. 2. 4 發(fā)光管與激光器性能的比較
1. 2. 5 光源的選用問題
1. 3 光檢測器
1. 3. 1 引言
1. 3. 2 光檢測器的基本參數(shù)
1. 3. 3 PIN光電二極管
1. 3. 4 雪崩光電二極管(APD)
1. 3. 5 光電檢測器的可靠性
1. 3. 6 光電檢測器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1. 4 光放大器
1. 4. 1 引言
1. 4. 2 光纖光放大器
1. 4. 3 半導體激光放大器(SLA)
1. 4. 4 兩種主要的光放大器的性能比較
1. 5 光纖與光纜
1. 5. 1 引言
1. 5. 2 光纖的主要類型及其性能
1. 5. 3 光纖的標準化問題
1. 5. 4 光纖的導光原理
1. 5. 5 光纖的主要參數(shù)
1. 5. 6 單模光纖的傳輸性能
1. 5. 7 光纖彎曲和芯包界面不光滑所帶來的影響
1. 5. 8 光纖特性
1. 5. 9 光纖參數(shù)的測量
1. 5. 10 新型單模光纖
1. 5. 11 光纜
1. 6 光纖數(shù)字通信系統(tǒng)
1. 6. 1 系統(tǒng)的參考模型
1. 6. 2 光纖數(shù)字通信系統(tǒng)
1. 6. 3 系統(tǒng)的性能指標
1. 6. 4 中繼距離的計算
1. 7 光線路碼
1. 7. 1 引言
1. 7. 2 光纖數(shù)字通信系統(tǒng)中的線路碼
1. 7. 3 mB1H碼在我國的運用
1. 7. 4 線路碼的主要性能參數(shù)
1. 8 光纖傳輸設備
1. 8. 1 光端機的基本組成與功能
1. 8. 2 光發(fā)送電路
1. 8. 3 光接收電路
1. 8. 4 光接收機的主要性能與參數(shù)
1. 8. 5 光中繼機
參考文獻
〖HT5H〗第2章 光纜數(shù)字傳輸系統(tǒng)工程的設計
2. 1 引言
2. 2 光纖通信系統(tǒng)工程的設計依據. 原則和步驟
2. 3 光纜傳輸系統(tǒng)工程的總體考慮
2. 3. 1 數(shù)字系列等級的選定
2. 3. 2 線路傳輸碼型的選擇
2. 3. 3 輔助系統(tǒng)
2. 3. 4 光纜線路路由的確定
2. 3. 5 光系統(tǒng)技術考慮
2. 3. 6 電氣性能參數(shù)及其指標
2. 3. 7 設備使用條件及電源
2. 4 光纜通信干線工程的規(guī)模容量
2. 4. 1 擬建光纜通信干線在全國網絡中的地位和作用
2. 4. 2 業(yè)務量需求預測
2. 4. 3 原有通信網分擔能力的考慮
2. 4. 4 規(guī)模容量的確定
2. 5 光纖通信系統(tǒng)中繼段長的設計與計算
2. 6 傳輸系統(tǒng)的配置與組織
2. 6. 1 假設參考數(shù)字通道與數(shù)字段
2. 6. 2 傳輸系統(tǒng)局站設置
2. 6. 3 傳輸系統(tǒng)組織
2. 6. 4 中繼段長度
2. 6. 5 輔助系統(tǒng)組織
2. 7 傳輸系統(tǒng)的指標
2. 7. 1 誤碼率
2. 7. 2 抖動性能
2. 8 光纖光纜的選用
2. 8. 1 CCITT對光纖的有關建議
2. 8. 2 對光纜的技術要求
2. 8. 3 光纜的種類和適用范圍
2. 9 光纜傳輸系統(tǒng)擴容及方案的選擇
2. 10 光纖數(shù)字傳輸系統(tǒng)的可用性指標
2. 11 光纜線路的防護
2. 11. 1 雷電危害及其防護
2. 11. 2 強電影響及其防護
2. 11. 3 防潮防水問題
2. 11. 4 光纜對地絕緣問題
2. 11. 5 鼠害與蟻害的防護
2. 11. 6 天災與人禍的防備
2. 12 長途光纜通信系統(tǒng)的供電方式
參考文獻
第3章 光纜線路的施工與維護
3. 1 高次群數(shù)字復接設備
3. 1. 1 數(shù)字多路復接的構成方式
3. 1. 2 設備的基本參數(shù)
3. 1. 3 設備的工作原理
3. 2 34Mb/s光端機與光中繼機
3. 2. 1 引言
3. 2. 2 基本概況與技術指標
3. 2. 3 光線路碼型及設備
3. 2. 4 傳輸輔助設備
3. 2. 5 開通與維護
3. 3 140Mb/s光端機與光中繼機
3. 3. 1 引言
3. 3. 2 傳輸設備與系統(tǒng)
3. 3. 3 開通與維護
3. 4 光無源器件
3. 4. 1 光纖連接器
3. 4. 2 光耦合器
3. 4. 3 光開關
3. 4. 4 光分路耦合器或光合路耦合器
3. 4. 5 光分波器或光合波器
3. 4. 6 光隔離器
3. 4. 7 光衰減器
3. 5 光纖通信常用儀器儀表
3. 5. 1 光功率計
3. 5. 2 光時域反射儀(OTDR)
3. 5. 3 穩(wěn)定化光源
3. 5. 4 誤碼. 抖動測試儀
3. 5. 5 光纖熔接機
3. 6 光纜線路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
3. 6. 1 光纜敷設工程中的要求和注意事項
3. 6. 2 光纜敷設中張力的計算
3. 6. 3 架空光纜的設計與施工
3. 6. 4 直埋光纜線路的設計與施工
3. 6. 5 管道光纜線路的設計與施工
3. 6. 6 海下光纜線路工程的設計與施工
3. 7 光纖和光纜的接續(xù)
3. 7. 1 光纖接續(xù)引起衰耗的原因
3. 7. 2 光纖的連接技術
3. 7. 3 光纜的接續(xù)
3. 8 光纜線路施工過程中的現(xiàn)場測試
3. 8. 1 引言
3. 8. 2 便攜式光纖衰耗測試儀
3. 8. 3 單盤光纜衰耗的測試
3. 8. 4 光纖接頭衰耗的測量
3. 8. 5 光纜線路段或中繼段的總衰耗測試
3. 9 光纜通信系統(tǒng)主要技術指標測試和日常維護
3. 9. 1 光接口技術指標的測試
3. 9. 2 電接口技術指標的測試
3. 9. 3 日常維護
參考文獻
第4章 光纖通信中的高新技術
4. 1 相干光通信
4. 1. 1 引言
4. 1. 2 相干光通信外差接收系統(tǒng)對光源的要求
4. 1. 3 相干光通信的調制技術
4. 2 超大容量光纖通信系統(tǒng)
4. 3 光孤子通信
4. 3. 1 引言
4. 3. 2 光孤子的物理概念
4. 3. 3 光孤子通信
4. 3. 4 光孤子通信的一些典型系統(tǒng)
4. 4 光同步數(shù)字傳輸網
4. 4. 1 概述
4. 4. 2 光同步數(shù)字傳輸網的基本概念
4. 4. 3 SDH傳送網的結構
4. 4. 4 SDH設備
4. 5 光纖通信中的復用技術
4. 5. 1 主要的復用技術及其基本概念
4. 5. 2 波分復用技術
4. 5. 3 密集波分復用(DWDM)系統(tǒng)中的光源
4. 5. 4 DWDM系統(tǒng)中的非線性問題——波分復用系統(tǒng)的傳輸理論
4. 5. 5 波分復用在全光網絡中的地位和應用
4. 5. 6 光時分復用
4. 5. 7 副載波復用光波系統(tǒng)的應用
4. 6 光纜有線電視(CATV)傳輸系統(tǒng)
4. 6. 1 概述
4. 6. 2 系統(tǒng)構成以及網絡結構
4. 6. 3 系統(tǒng)傳輸原理
4. 6. 4 系統(tǒng)設計
4. 6. 5 寬帶綜合服務網展望
參考文獻
第5章 光纖接入網
5. 1 接入網的基本概念
5. 2 接入網在通信網中的層次和特點
5. 3 光纖接入網及其傳送的業(yè)務
5. 3. 1 光纖接入網
5. 3. 2 光纖接入網傳送的業(yè)務
5. 4 光纖用戶網發(fā)展的動力與狀況
5. 5 現(xiàn)有用戶網的特點及光纖化目標
5. 6 光纖用戶網的拓撲結構和設計根據
5. 6. 1 光纖用戶網的拓撲結構
5. 6. 2 光纖用戶網的設計根據
5. 7 光纖用戶網的應用和重大作用
5. 8 ATMPON(APON)
5. 8. 1 APON的技術基礎及其優(yōu)點
5. 8. 2 ATM技術
5. 8. 3 全業(yè)務網接入傳輸系統(tǒng)構成
5. 8. 4 用戶業(yè)務接口
5. 8. 5 傳輸幀結構
5. 8. 6 HFC雙向光纖傳輸系統(tǒng)
5. 8. 7 ATMPON關鍵技術
5. 8. 8 ATMPON接入網網元管理
5. 9 Ethernet PON(EPON)
5. 9. 1 概況
5. 9. 2 EPON的拓撲結構. 組成與功能
5. 9. 3 EPON的傳輸原理
5. 9. 4 EPON的關鍵技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