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紐約瑣記》之后,本書是陳丹青歸國前夕寫成的另一部紀實文集,其主題首次越出“藝術”之外,觸探人性的深淺,文化的歧變。在書中,時代的質感體現為日常細節(jié),歷史的分量,舉重若輕,那就是我們親歷的生活,而作者嚴肅地戲稱為“多余的素材”。本書內容:1968年,“文革”亂世,我滿十五歲,趁亂學起油畫來。在大墻面大鐵皮上才畫了幾幅毛主席“紅寶像”,我就認定自己已經是個法畫家。冬季頭一場雪,我約了兩位大我?guī)讱q的工人畫友,鄭學明,李云暉,直奔淮海路西端襄陽公園,瞄準園外那座有五個圓頂的東正教教堂畫寫生。那年,教堂早已成了盧灣區(qū)抄家物資管理辦公室,但圓頂不容易“抄”走,我們早就選定一下雪就畫它:它多像蘇聯畫冊中的景象——什么是蘇聯,舊俄、東正教,我們全不懂,但那又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