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儒家哲學不重視人的情感問題;有的學者則認為,情感是低層次的問題,不足以構成儒學的重要課題。我的看法則相反,儒家不僅將情感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兩千年來討論不止,而且提到很高的層次,成為整個儒學的核心內容。只是長久以來,這個問題并未受到我們的重視。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受西方哲學的影響,認為情感問題不是一個哲學的問題。作者正是將情感視為儒家哲學的核心問題進行了一些探討,于是便有了這本書。這是一次新的嘗試。這需要從研究的角度上進行一些轉換。本書不再從所謂本體論、認識論和知識學的角度研究儒學,而是從存在問題人手,討論儒學在人的存在、價值及其人生體驗問題上的基本主張。情感問題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很難進行所謂純粹的理性分析。中國與西方的哲學文化對這個問題各有不同的解決方式,但是也有可比較之處。本書在討論儒家的情感哲學時,與西方哲學進行了一些必要的比較。由于作者對西方哲學了解有限,這種比較可能有很多疏漏和不足,但是我認為,這樣的研究方向是應當堅持的。通過對儒學中有關情感的主要內容、性質、地位及其作用的探討,我們發(fā)現(xiàn),情感是全部儒學理論的基本構成部分,甚至是儒學理論的出發(fā)點。通過對情感與意志、欲望、知識,特別是情感與理性的關系問題的探討,我們發(fā)現(xiàn),所謂意志、欲望、知識等,都與情感有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感需要、情感內容決定的。這也就是說,儒家將情感與意志結合起來,結果發(fā)展出“隋意”哲學(如果說中國有意志哲學,只有劉宗周可以算作一個代表);儒家又將情感與認識結合起來,以情感為其認識的動力與內容,結果發(fā)展出“情知”之學(如果說中國有知、情相分的學說,戴震可算作一個代表)。其實,在儒家哲學中,欲望也是同情感相聯(lián)系的,而不是同意志相聯(lián)系的,故有“情欲”之說,而無“意欲”之說。至于理性與情感的關系,更是儒學的主題所在。理性在儒學中被稱為義理、性理,屬于價值理性,而價值顯然與情感有關。是由情感決定的,不是由認識決定的。至于物理,也是與生命直接有關的,而不是從物理學上說的。儒學是理性主義還是非理性主義的爭論就是從這里發(fā)生的。對于這個問題,儒學中有不同學派,因而有不同的解決方式,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尋求情感與理性的統(tǒng)一,而不是主張二者的對立。我們承認,儒學是理性主義的,但儒學的理性是“情理”即情感理性而不是與隋感相對立的認知理性,或別的什么理性。儒家所謂“心性”之學,決不離性與情的統(tǒng)一;儒家所謂“性理”之學,決不離理與情的統(tǒng)一。至于心與情,則更是從同一層面上理解和使用的。總之,儒家的理性是有情感內容的,是“具體理性”而不是純粹形式的抽象理性。與西方哲學將情感與理性對立起來的二元論哲學以及視情感為純粹私人的、主觀的、非理性的情感主義倫理學相比較,儒家重視情感的共同性、普遍性,因而主張情感與理性的同一。這是儒家哲學的最大特點。人們通常都說,儒學即仁學。但仁在本質上是情感的,同時又是理性的,是理性化的情感或情感的理性化。本書試圖從—個新的視角解決儒學是不是仁學的問題,書中專設一章對仁進行了不同層面的論述。儒家在解決“安身立命”的問題時,追求人生的最大樂趣,以此為人生的“受用”,因此,本書探討了樂的體驗問題。儒家在解決人生與宇宙的終極性問題時,表現(xiàn)出一種很深沉的宗教情感,特別是敬畏之情,本書也設專章進行了討論。最后,本書對儒家情感哲學在現(xiàn)代的發(fā)展進行了概述,以見其在中西哲學交流和沖突中所處的地位,今后發(fā)展的可能走向及其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