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楊義先生目注全球化語境,深入民族文化最博大精微的詩性世界,試圖建構起自己的以“生命詩學”、“文化詩學”、“感悟詩學”為綱目的詩學思想體系,顯示出一種更具現(xiàn)代意義的文學史史觀和史識。并且在探索和融通多區(qū)域、多民族、多時段、多文體的基礎上,提出了“重給中國文學地圖”的前沿命題。他在美國耶魯、哈佛等世界名校所作的講演被譽為“經典的講演”。他豐富的文化知識,出色的藝術感受力和饒有風趣的語言,使閱讀這部講演集成為一次賞心悅目的心靈旅程。本書前言都說演講是一門藝術,這我也相信,卻至今沒有投師學習過。從小在海邊農村長大,雖然打鬧追逐,花樣百出,但到了大城市后,當眾講話也要臉紅。實在不是登高一呼,群山響應的角色,只好躲進書堆,用筆墨遮短。我是很崇拜那些講課講得讓我們瞪大眼睛的中學老師的,贊嘆他們的嘴是“那把鏟兒”,似乎一鏟就能入地三尺,掘出金銀珠寶,一鏟就能把稻谷揚上九天,變作天花亂墜。后來我由普通的研究員出來當了一個研究所的所長,雖然沒有多少搶坐主席臺的癮頭,每年必須出席的會議卻也不在少數。甚至一個月開的會,比以往當研究員時一兩年還多,這就使我簡直換了一種人生方式。說是“四十不學藝”,我這時已經年過半百了,幾乎是逢會都要你發(fā)言,而且還說是“主題發(fā)言”,使你不敢偷懶。因此也就開始留意講演之術,免得使人家喜氣洋洋的會議,一開頭就因你的“主題發(fā)言”變成悶罐子。人生就怕歷練,歷練多了,再笨的笨伯也不至于練不出一兩招來?!癈an-dospirit”(肯做的精神)是個好東西,它逐漸地把我救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