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文物鑒定叢書》之一的《雕塑鑒識》,從嚴格意義上審視,似乎并不符合要求。原因之一,雕塑在古代是地位低下的匠人所作,大雅君子不屑為之,它不像書法、繪畫、青銅、玉器等門類有一套較為系統的鑒定理論和方法。原因之二,古代雕塑一半由神靈(主要是宗教造像)組成,作偽不虔誠;而另一半,多是為死人制造的隨葬品,不像其他文物,價值連城,可寶藏之,以為地位、財富、風雅之標志,作偽顯然又不值得。原因之三,文物鑒定,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有統一的標準一以貫之。強行訂出條條框框,以為萬世之法,更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徒增茶余飯后之笑柄談資。有鑒于此,作者力求客觀地通過歷史文物,介紹中國古代雕塑的發(fā)展歷程,并對其中的主要門類,從時代、風格、真?zhèn)蔚确矫孀饕缓唵畏治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