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史學理論歷史與社會中的信仰:對一種實踐的基本神學之研究

歷史與社會中的信仰:對一種實踐的基本神學之研究

歷史與社會中的信仰:對一種實踐的基本神學之研究

定 價:¥16.00

作 者: (德)J·B.默茨(Johann Baptist Metz)著;朱雁冰譯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叢編項: 歷代基督教學術文庫
標 簽: 理論/研究

ISBN: 9787108009579 出版時間: 1996-01-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0cm 頁數(shù): 211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片斷:一、演化與辯證法之間:當代基本神學由之出發(fā)的處境任何一種基督神學的目的和使命都可以被規(guī)定為“為一個希望辯護”①?!皶r刻準備著,對每一個向你們詢問你們的希望的理由的人作出解釋”(彼前3.15)。這里說的是什么希望?——是對生者和死者的上帝,對呼喚每個人進入面對上帝之主體在(Subjektsein)的上帝的共同一致的希望。在為這一希望辯護時,并不在于諸無主體的理念和構想之間的爭執(zhí);毋寧說,更在于諸主體之具體的社會—歷史處境,在于其經(jīng)驗、受苦、斗爭與矛盾。1.確認處境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因此,預先提出一個要求②:確認處境,即一種對當前與對時代的分析,但我們既不能從神學,也不能從某種標準哲學方面預先規(guī)定或者預先進行這種分析。本書第二、三兩章將討論這種確認的歷史范圍,第四章將較詳盡地討論基本神學由之出發(fā)的當前社會處境的主要特征。為了使對處境的說明與神學的反思不至人為地分割開來,這種處境分析的具體因素被放在專題論述之中(中編)。在這里,只是一般地指出這種環(huán)境分析,或者說得隨便點,這種處境確認所具有的兩個影響深遠的特點。(a)對基督教為希望辯護由之出發(fā)的社會處境和狀況的確認,在當今只能在世界范圍內(nèi)實行。由于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狀況日益增長的互相依賴性,若不從“全球”視角出發(fā),根本無法正確確定一種處境。一切不顧這種全球性聯(lián)系而希望獲取具體情況的嘗試都是抽象而可疑的。因此,假如我們向拉丁美洲教會和神學推薦一種不同于我們?yōu)樽约?、即為所謂北半球所制定的處境分析方法,并相應得出的不同結果,那是不正確的。今天廣為討論的北南沖突不可能從地區(qū)范圍上下定義和得到解決;神學和教會也不可能將之中立化,看成是“純政治經(jīng)濟的”沖突,因為它作為影響深遠的沖突貫串于統(tǒng)一的世界教會之中。這一點的具體內(nèi)涵將隨著我們思考的展開——尤其在第四章得到詳盡地闡釋。從這一方面看,歐洲神學最好莫過于接受因“解放神學的出現(xiàn)而早已面臨著的挑戰(zhàn)③。問題在于,再也不可能簡單地將歐洲神學出口到那些國家;在那里幾乎不再有買主和對它感興趣者。在我看來,重要的是,我們歐洲神學正試圖在世界范圍的聯(lián)系之中進行自我反思,并由此在中歐市民社會的具體情況之中嚴肅對待其自身處境上的制約條件。本書前言中譯本前言神學思想及其學術,與歷史的社會處境和知識狀況有無可否認的實際關系,如何理解和把握這種關系,在思想學術界一直有爭議。知識社會學認為,歷史的社會處境對神學思想的建構有決定性的影響。這一分析原則并不是說,社會處境的影響是直線性的,和結果單一的,換言之,在一個共同的歷史社會處境中,不同的神學家會有不同的思想反應和思想建構。近二百年來,歐洲的歷史社會的處境和知識狀況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此稱之為現(xiàn)代性語境。神學思想在把握自身與現(xiàn)代性語境的關系時,百年來基本上有兩個主要的模式:或拒絕神學思想與現(xiàn)代知識狀況的認同,堅持神學言述的純粹性(巴特K.Barth),主張信仰與社會政治的宗教性距離(布爾特曼R.Bultmann);或倡導神學思想與現(xiàn)代知識狀況的有條件的同一,改變神學言述的樣式,使教會性的神學向人文—社會科學的神學轉(zhuǎn)型(特洛爾奇E.Troeltsch),主張信仰與社會政治的宗教性批判的交織(尼布爾R.Niebuhr、戈爾維茨H.Goll-wirzer)。這兩種不同的神學思想模式恰是基督神學在現(xiàn)代性語境中的不同反應。七十年代末出現(xiàn)的所謂“新政治神學”,在新教方面以莫爾特曼(J.Moltmann)為代表,天主教方面以默茨為代表,致力于揉和上述兩種神學思想的現(xiàn)代樣式?!靶抡紊駥W”的興起,與六十年代末的歐美學生運動以及新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批判理論的效力擴張有關:神學家們不得不考慮,神學是否應該并如何具有社會批判的參與能力。在德語思想界,當今最富有社會批判效力的思想,仍是以霍克海默(M.Horkheimer)、阿多爾諾(T.W.Adorno)、布洛赫(E.Bloch)和哈貝馬斯(J.Habermas)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面對這種價值論立場和信仰立場的社會批判之學術言述,基督神學是否應該把自己局限在教會論域或神學院之內(nèi),把參與建構公共知識和思想域的話語權利轉(zhuǎn)讓出去。但如果基督思想要進入公共知識和思想域,就要求自己必須改變言述樣式和知識學的基礎,以便與知識界的公共性取得一致,這樣一來,基督神學是否還能維持自己獨特的言述樣式,就成了一個問題。默茨的“新政治神學”比莫爾特曼的構想更富理論建設的旨趣,他力圖解決上述困難:尋求一種既能參與公共知識域的社會批判、又能保有基督思想的獨特語式的神學范式。默茨(J.B.Metz1928—)早年攻讀哲學和神學,分別獲得博士學位,是拉納的高足,但他并未走拉納的先驗神學路線,而是開辟自己的實踐神學路線,提出了政治的實踐神學構想,成為當代天主教神學最富活力的思想家之一。需要著意指出的是:政治神學的“政治性”,與我們所理解的,有語境差異,它指的首先是社會的共同事務。政治神學實際上是社會批判的神學,它是作為新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批判理論在社會話語中的競爭對手出場的。作為社會批判的神學,政治神學的批判既指向內(nèi)部(神學和教會傳統(tǒng)本身),又指向外部(社會歷史域)。無論如何,政治神學顯示出基督思想在現(xiàn)代性語境中的反應能力。這對漢語神學界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挑戰(zhàn):漢語神學思想是否過于貧乏、偏狹。當默茨在基本神學的框架內(nèi)提出政治神學的構想,已然涉及到對神學基本形態(tài)的修改。正是這一點使他的構想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本書為他的代表著作,可見其神學構想的概貌。令人遺憾的是,其文風與其宗師拉納(K.Rahner)的文風,同樣的澀而無味。本書中譯本的審校工作,承道風山基督教中心提供支援,謹致謝意。劉小楓一九九四年五月于香港隔田村

作者簡介

  [德]J·B·默茨(JohannBaptistMetz1928),哲學博士、神學博士、德國明斯特大學神學系基本神學教授,“新政治神學”倡導者。

圖書目錄

     目錄
   中譯本前言
   第五版序
    上編 構想
   一、演化與辯證法之間:當代基本神學由之
   出發(fā)的處境
    1.確認處境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2.當代基本神學的“護教”的實踐品格
    3.圣經(jīng)的護教學
    4.針對體系的治外法權
   二、通向?qū)嵺`的基本神學的彎路:
   試從歷史上確認自我
    1.護教的陣線
    2.護教陣線在新神學中的解體
    3.對啟蒙運動的皮洛士式的勝利:
    在神學中被秘密加冕的市民主體
   三、政治性的主體神學:對市民宗教的神學批判
    1.私人化
    2.傳統(tǒng)危機
    3.權威危機
    4.(形而上的)理性危機
    5.危機中的宗教
    6政治性的主體神學之必然性
   四、作為實踐的基本神學的政治神學之構想
    1.基督神學的實踐基礎:何謂“實踐優(yōu)先”?
    a.基督教神學說的邏各斯之實踐質(zhì)素
    b.實踐性的基督教詮釋學
    c.神學的主體與功能問題
    d.在“實踐優(yōu)先”原則下詢問真理
    2.爭取主體的斗爭:作為政治性的主體神學
    之實踐的基本神學
    a.建構主體的、構成同一的上帝思想
    b.反對無主體的主體神學
    c.作為拯救范疇的“回憶”與“講述
    d.為了一切人的主體之在
    3.為人而進行著歷史性斗爭的宗教
    4.基督徒在歷史與社會中的信仰
    a.天啟的芒刺
    b.生者與死者的上帝
    c.共同一致的希望
    d.再論實踐
    中編 論題
   五、對耶穌基督的自由之危險回憶:
   論教會在社會中的臨在
    1論題在神學上和教會中的位置
    a就神學的處境與使命而言
    b.就教會而言
    2.神學基礎
    3.實踐的批判意向中的選擇
   六、受難記憶所鑄造的未來:論進步辯證法
    1.社會政治的語境
    2.自然與歷史
    3.受難記憶所鑄造的未來
    4.上帝,歷史之末世論的主體?
   七、解救與解放
    1.論題的側(cè)重點
    2.普遍的和整體性的解放
    3.解救史—自由史—受難史
    a作為罪過史的受難史與抽象
    ——整體性解放的開脫機械論
    b.作為敗者歷史的受難史與解放者
    的進步意識形態(tài)
    c.受難史是論證性救援論的危機
    4.回憶的一講述的解救神學
   八、教會與人民:論被遺忘的信仰主體
    1.關于一場“分裂”之情況概述
    2.一個人民的教會與人民的受難史:
    正統(tǒng)派的代價
    3.人民教會的范例?
    4.神學與人民
    5.作為新人民之教會的世界教會的設想
   九、先驗唯心論的抑或講述—實踐性的基督教?
   ——神學面臨當代基督教的身份危機
    1.基督教的歷史性身份危機?
    ——理論、特征、反應
    2.關于基督教現(xiàn)狀的諸神學理論:
    種種立場的論斷
    3.對匿名基督教理論提出的首要問題
    4.一個童話——反其意而用之
    5.揭穿刺猬詭計:對先驗唯心主義維護
    身份的構想之批判
    6.為講述的—實踐性的基督教辯護
   十、希望即臨近期待或奪回失去的時間:
   論不合時宜的天啟論命題
    1.無時間性之癥候
    2.無時間性作為體系
    3.在無時間性禁錮之中的神學
    4.反抗無時間性的禁錮:對天啟的回憶
    5.反對基督教末世論中的錯誤抉擇
    3.詮釋學與批判的氛圍中的回憶
    4.回憶是作為自由的理性成為實踐的媒介:
    特點與后果
    附論:作為危險回憶的教義
   十二、講述
    1.講述與經(jīng)驗
    2.講述之實踐性和演示性意義
    3.講述之牧靈的和社會批判的意義
    4.講述之神學意義:講述作為獲救與
    歷史的媒介
    5.實踐的批判理性之講述性深層結構
    6.詢問與問題視角
   附論:神學即生平描述?
    1.論題
    2.典范
   十三、共同一致
    1.與實踐的基本神學有關的一般規(guī)定
    2.共同一致只存在于理性中嗎?
    3.世界范圍的共同一致?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