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匯萃了現(xiàn)代針灸臨床應用的穴位刺灸療法42種,每種療法列有概述、操作方法、適應范圍及注意事項,簡明扼要。下篇收集整理了80年代以來,在公開刊物上發(fā)表的針灸臨床學術論文5000余篇,按常見中醫(yī)病證、傳染病、內科、神經精神科、外科、骨傷科、婦科、兒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腫瘤以及其他,分門別類,計162種病證。每種病證列有概述、各種穴位療法、按語及參考文獻等內容。療法豐富多樣,操作介紹詳盡,療效確切可靠,反映了現(xiàn)階段針灸臨床研究的新成果,融實用性、科學性、學術性于一體,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珍藏價值。實乃針灸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者之重要參考書。片斷:①針具消毒有條件時,可用汽鍋消毒,即將所用的針刺用具,分別用紗布包好,置于高壓蒸汽鍋內消毒,在15磅氣壓、120℃高溫下15分鐘,即可達到消毒目的。若用煮沸消毒時,可將針刺用具,用紗布包好,放入清水鍋中,進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煮15~20分鐘,亦可達消毒目的。也可以將針具置于75%酒精內,浸泡30分鐘,取出拭干應用。②醫(yī)者雙手的消毒在施術前,醫(yī)者應先用肥皂水將手洗刷干凈,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即可。施術時醫(yī)者應盡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觸針體,如必須接觸針體時,可用消毒干棉球作間隔物,以保持針身無菌。③針刺部位的消毒在患者需要針刺的腧穴部位消毒時,可用75%酒精棉球拭擦即可。在擦拭時應由腧穴部位的中心向四周繞圈擦拭。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涂擦消毒,當腧穴消毒后,切忌接觸污物,以免重新污染。(二)進針方法進針是將針刺入皮膚,并刺向深層的過程。操作時,右手持針施術稱為“刺手”;左手爪切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稱為“押手”。刺手以拇、食、中三指扶持針柄,運用指力使針尖快速透入皮膚,再捻轉刺向深層。押手固定穴位,夾持針身,重切肌膚,減少刺痛和協(xié)助調節(jié)、控制針感。常用進針方法有以下幾種。1.單手進針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指腹抵住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多用于較短的毫針。2.雙手進針法雙手配合,協(xié)同進針。臨床常用以下4種。①指切進針法(又稱爪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邊,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宜于短針的進針。②夾持進針法或稱駢指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夾持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膚表面位置,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宜于長針的進針。臨床上也有采用插刺進針的,即單用右手拇、食二指夾持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使針尖露出2~3分,對準腧穴位置,將針迅速刺入腧穴,然后將針捻轉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據需要選用適當押手配合行針。③舒張進針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膚松弛部位的腧穴。④提捏進針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將針刺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端將針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進針,如印堂穴等。3.管針進針法用金屬管或特制的進針器代替押手,選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針,從管中拍入或彈入穴位內,進針后將套管或進針器抽出。(三)針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針刺操作過程中,掌握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強針感,提高療效,防止意外事故發(fā)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正確掌握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要根據施術腧穴所在的具體位置、病人體質、病情需要和針刺手法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1.角度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它是根據腧穴所在的位置和醫(yī)者針刺時所要達到的目的結合而定。一般分下列3種角度。①直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度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適宜于人體大部分腧穴。②斜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度角左右傾斜刺入。此法適用于肌肉較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③平刺即橫刺、沿皮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適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頭部的腧穴等。2.深度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人體內的深淺度數,每個腧穴的針刺深度,在腧穴各論中已有詳述,在此僅根據下列情況,作原則的介紹。①體質身體瘦弱者宜淺刺;身強體肥者宜深刺。②年齡年老體弱及小兒嬌嫩之體,宜淺刺;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宜深刺。③病情陽證、新病宜淺刺;陰證、久病宜深刺。④部位頭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宜淺刺;四肢、臀、腹及肌肉豐滿處的腧穴,宜深刺。針刺的角度和深度關系極為密切,一般來講,深刺多用直刺,淺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對天突、啞門、風府等穴以及眼區(qū)、胸背內有重要臟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針刺的角度和深度。至于不同季節(jié),對針刺深淺也有影響,也應予以重視。(四)行針與得氣行針亦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后,為了使之得氣,調節(jié)針感以及進行補瀉而行施的各種針刺手法。得氣亦稱針感,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后所產生的經氣感應。當這種經氣感應產生時,醫(yī)者會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的感覺;同時患者也會在針下出現(xiàn)相應的酸、麻、脹、重等甚或沿著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擴散傳導的感覺。若無經氣感應而不得氣時,醫(yī)者則感針下空虛無物,患者亦無酸、麻、脹、重等感覺。得氣與否以及氣至的遲速,不僅直接關系針刺治療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窺測疾病的預后。臨床上一般是得氣迅速時,療效較好,得氣較慢時效果較差,若不得氣時,就可能無治療效果?!督疳樫x》云:“氣速效速,氣遲效遲”。因此,在臨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氣時,就要分析經氣不至的原因:或因取穴定位不準確,手法運用不當,或為針刺角度有誤、深淺失度,對此就應重新調整腧穴的針刺部位、角度、深度,運用必要的針刺手法,這樣再次行針時,一般即可得氣。少數患者在采取了各種措施后仍不得氣,為臟腑機能衰退的表現(xiàn),可考慮改用其他方法治療。行針手法,一般分為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兩類。1.基本手法行針的基本手法,是針刺的基本動作,常用的有以下兩種。①提插法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針在穴內進行上、下進退的操作方法。使針從淺層向下刺入深層為插;由深層向上退到淺層為提。至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層次的有無,頻率的快慢以及操作時間的長短等,應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醫(y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而靈活掌握。②捻轉法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針柄,進行一前一后的來回旋轉捻動的操作方法。至于捻轉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操作時間的長短等,應該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和腧穴的特征以及醫(y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靈活應用。2.輔助手法是進行針刺時用以輔助行針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本書前言前言穴位療法,就是應用針刺、艾灸等作用于人體穴位,用以通經活絡、調氣和血、補虛瀉實、扶正祛邪,而達到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幾千年來,一直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各科,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大貢獻,也越來越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和信賴。近30余年來,隨著高新科技和醫(yī)學科學的不斷發(fā)展,穴位療法在繼承發(fā)揚、推陳出新的基礎上,已賦予了新的內容,成為一種獨特的醫(yī)療方法——現(xiàn)代穴位療法。她不僅包括在傳統(tǒng)針刺療法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出來的許多新的施術方法,如穴位激光照射療法、穴位電離子透入療法、穴位聲波電針療法、穴位磁療法及微波針灸療法等,還包括不斷完善的特殊部位針刺法,如耳針療法、頭針療法、眼針療法、鼻針療法、面針療法、舌針療法、腕踝針療法、手針療法、足針療法等。所有這些,拓寬了針灸適應病證,提高了針灸臨床療效,為針灸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我們作更深入細致的探索研究。然而,應用這些新技術、新方法治療疾病的大量臨床文獻,均散載于各期刊雜志及針灸醫(yī)籍中,這些文獻都是針灸工作者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選擇一定的病例,科學診斷,系統(tǒng)觀察,全面分析,認真總結出來的經驗結晶。如何將這些寶貴經驗進行收集、整理,去粗取精,以反映現(xiàn)代穴位療法治療各種疾病的況狀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已受到廣大針灸工作者的關注。筆者有鑒于此,組織了海內外30余位針灸研究工作者,歷時3載,潛心翻閱資料,對80年代以來,發(fā)表在100多種醫(yī)學期刊及針灸醫(yī)籍中的大量臨床文獻進行了收集,對所有1萬余篇文獻做了摘要,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文獻分析,確定以162種病證為經線,精選5000余篇文獻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寫成綜述,匯編成書。本書具有以下特點:1.廣泛性與真實性本書上篇介紹了42種穴位刺灸療法,下篇綜述了162種病證,涉及到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有中風、面癱、痹證等傳統(tǒng)適宜病證,又有白細胞減少癥、截癱、震顫麻痹及腫瘤等部分疑難病證,也有戒煙、減肥、美容、延緩衰老及戒毒等新興熱門病證。本書中各篇綜述所選錄的論文都是以原始文獻為依據,所引內容盡可能反映作者的原意。所介紹的方法豐富多樣,各具特色,療效顯著。每篇之末,特設按語一欄,是筆者在整理文獻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精選出了治療該病的最佳穴位及刺灸方法。并對其治療機理進行了認真剖析,對疾病的預后判定及如何進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見解,以供讀者學習和運用時借鑒。2.學術性與實用性本書中各篇綜述在盡量全面反映有關文獻面貌的同時,避免材料堆砌,對所選資料進行了全面分析、歸納、整理,突出反映現(xiàn)階段應用穴位刺灸療法治療這些病證的施術方法、臨床療效及研究動態(tài),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是一部對針灸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者有實用價值的參考書,亦對針灸專業(yè)的本、??粕把芯可哂兄笇ё饔?。3.繼承性與啟發(fā)性本書以反映現(xiàn)代穴位療法的總體水平為宗旨,以總結臨床經驗為出發(fā)點,可以說是現(xiàn)階段(1980~1996年底)針灸臨床學術水平的階段性總結。力求反映80年代以來應用各種穴位刺灸療法治療這些病證的臨床療效及研究現(xiàn)狀,為針灸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者了解信息、吸收方法、開闊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鑒。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介紹了42種臨床常用穴位刺灸療法,每種療法按概述、操作方法、適應范圍及注意事項進行編寫,語言精煉,重點突出,宜于掌握。下篇綜述了162種病證,病種涉及內、外、婦、兒、骨傷、神經精神、眼、耳鼻喉、皮膚、腫瘤及其他等各科疾病。每個病證按概述、各種穴位療法(為文章主體)、按語及參考文獻體例編寫。在撰寫過程中,對每一病證同一療法的多篇文章進行篩選,力求精選出高質量、有代表性的臨床研究論文作為主體內容,盡量將其方法介紹詳細,以便讀者直接選用,力求突出實用之特色。所列參考文獻均采用溫哥華標準格式標注。在傳統(tǒng)針灸學急待發(fā)展、臨床經驗急需提高的今天,本書將以全新的形式反映現(xiàn)代穴位療法的研究成果及整體水平,啟迪后來而付梓,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無疑,她對提高針灸臨床療效,推動針灸學術的發(fā)展,將起到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得到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湖北中醫(yī)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孫國杰教授的直接指導,并審閱全書;本書承蒙世界針灸學會聯(lián)合會第二屆主席、中國中醫(yī)研究院原副院長、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中國民間中醫(yī)醫(yī)藥研究開發(fā)協(xié)會理事長王雪苔教授,中國中醫(yī)藥學會常務理事、湖北中醫(yī)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張六通教授,日本北海道東洋醫(yī)學會會長、日本旭川醫(yī)科大學教授小川秀道醫(yī)學博士,湖北中醫(yī)學院副院長王子謨教授為本書題詞;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楊兆民教授作序;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張智德總編輯為本書的出版給予了熱情的關懷和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崇高的謝意!《現(xiàn)代穴位療法大全》編寫委員會1997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