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機械、儀表工業(yè)新編機械設計師手冊

新編機械設計師手冊

新編機械設計師手冊

定 價:¥114.00

作 者: 徐灝主編
出版社: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機械設計

ISBN: 9787111041825 出版時間: 1995-01-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 字數:  

內容簡介

暫缺《新編機械設計師手冊》簡介

作者簡介

暫缺《新編機械設計師手冊》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錄
   前言
    第8篇 軸承、潤滑和密封
   第1章 滑動軸承
    1滑動軸承的特點和分類
    2非液體摩擦軸承
    2·1 徑向軸承
    2·1·1軸承結構型式的選用
    2·1·2軸頸與軸瓦的配合
    2·1·3軸承的驗算
    2·1·4潤滑方法的選擇
    2·2平面止推軸承
    2·2·1 平面止推軸承常用結構型式
    2·2·2軸承的驗算
    2·3常用滑動軸承材料的性能和許用值
    3 液體動壓軸承
    3·1 徑向軸承
    3·1·1性能計算
    3·1·2參數選擇
    3·2 止推軸承
    3·2·1固定瓦止推軸承
    3·2·2可傾瓦止推軸承
    4液體靜壓軸承
    4·1 概述
    4·2液體靜壓軸承的結構設計
    4·2·1徑向靜壓軸承
    4·2·2止推靜壓軸承
    4·2·3液體靜壓軸承材料
    4·2·4節(jié)流器的結構設計
    4·3 液體靜壓軸承的設計計算
    4·3·1小孔節(jié)流靜壓軸承
    4·3·2毛細管節(jié)流靜壓軸承
    4·3·3滑閥反饋節(jié)流靜壓軸承
    4·3·4雙面薄膜反饋節(jié)流靜壓軸承
    4·3·5靜壓軸承的功耗及溫升
    4·3·6潤滑油品種及供油壓力的選擇
    5多孔質金屬軸承
    5·1成分與性能
    5·2 粉末冶金含油軸承規(guī)格
    5·2·1粉末冶金筒形滑動軸承
    5·2·2粉末冶金帶擋邊筒形滑動軸承
    5·2·3粉末冶金球形滑動軸承
    5·3粉末冶金軸承的潤滑
    5·3·1潤滑方式的選擇
    5·3·2 潤滑油的選取
    5·3·3 重新浸油時間
    6軸瓦結構
    6·1整體式軸瓦
    6·1·1卷制軸套
    6·1·2整體軸套
    6·1·3 軸套的連接
    6·2對開式軸瓦
    6·2·1厚軸瓦
    6·2·2 薄軸瓦
    6·3潤滑孔和潤滑槽
    6·3·1 潤滑孔
    6·3·2 潤滑槽
    7滑動軸承軸承座
    7·1整體有襯正滑動軸承座
    7·2對開式二螺柱正滑動軸承座
    7·3 對開式四螺柱正滑動軸承座
    7·4對開式四螺柱斜滑動軸承座
    8滑動軸承產品
    8·1YD型四油楔液體動壓徑向滑動軸承
    系列
    8·2KT型止推可傾瓦軸承系列
    8·3油環(huán)式徑向滑動軸承系列
    8·4可調球型徑向滑動軸承系列
    8·5水潤滑橡膠軸承系列
   第2章 滾動軸承
    1滾動軸承的分類、代號
    1·1滾動軸承的分類
    1·2滾動軸承代號構成
    1·2·1基本代號
    1·2·2滾針軸承基本代號
    1·2·3基本代號編制規(guī)則
    1·2·4常用軸承類型、結構及軸承代號對照
    1·2·5前置、后置代號
    2滾動軸承的選擇計算
    2·1滾動軸承的選擇
    2·1·1 滾動軸承類型選擇
    2·1·2滾動軸承公差等級選擇
    2·1·3 滾動軸承游隙選擇
    2·2滾動軸承的設計計算
    2·2·1滾動軸承的壽命計算
    2·2·2 滾動軸承的靜負荷計算
    2·2·3 滾動軸承的極限轉速
    2·2·4推力軸承和推力角接觸軸承的
    最小軸向負荷
    2·2·5例題
    3滾動軸承主要尺寸和性能表
    3·3·1深溝球軸承
    3·2調心球軸承
    3·3圓柱滾子軸承
    3·4調心滾子軸承
    3·5滾針軸承
    3·6角接觸球軸承
    3·7圓錐滾子軸承
    3·8推力軸承
    3·9滾動軸承附件
    4滾動軸承的組合設計
    4·1支承結構的基本型式
    4·2滾動軸承的配合
    4·3滾動軸承的軸向緊固
    4·4滾動軸承的游隙選擇
    4·4·1徑向游隙的選用
    4·4·2軸向游隙的調整
    4·5 軸承的預緊
    4·5·1定位預緊
    4·5·2定壓預緊
    4·5·3徑向預緊
    4·6滾動軸承的潤滑
    4·6·1潤滑脂選擇
    4·6·2潤滑油選擇
    4·6·3固體潤滑
    4·7滾動軸承的密封
    4·8滾動軸承的裝拆
    4·9滾動軸承組合的典型結構
    5滾動軸承座
   第3章 潤滑和潤滑裝置
    1摩擦
    1·1摩擦的種類
    1·1·1按摩擦副運動形式分類
    1·1·2按摩擦副表面的潤滑狀態(tài)分類
    2磨損
    2·1磨損的類型
    2·2提高耐磨損的措施
    2·2·1提高抗粘著磨損的措施
    2·2·2提高抗磨粒磨損的措施
    2·2·3 提高抗疲勞磨損的措施
    2·2·4提高抗腐蝕磨損的措施
    3潤滑狀態(tài)
    3·1流體動壓潤滑
    3·2流體靜壓潤滑
    3·3彈性流體動壓潤滑
    3·4邊界潤滑
    3·5混合潤滑
    4潤滑劑
    4·1潤滑劑的主要質量指標
    4·2潤滑油
    4·2·1L—AN全損耗系統(tǒng)用油
    4·2·2液壓油
    4·2·3齒輪油
    4·2·4內燃機油
    4·3潤滑脂
    4·3·1鈣基潤滑脂
    4·3·2鈉基潤滑脂
    4·3·3通用鋰基潤滑脂
    4·3·4復合鈣基潤滑脂
    4·3·5復合鋁基潤滑脂
    4·3·6復合鋰基潤滑脂
    4·3·7二硫化鉬極壓鋰基潤滑脂
    4·3·87014—1號高溫潤滑脂
    4·3·9低溫潤滑脂
    4·4固體潤滑劑
    5通用零部件的潤滑
    5·1滑動軸承的潤滑
    5·2滾動軸承的潤滑
    5·3齒輪傳動的潤滑
    5·4蝸桿傳動的潤滑
    5·5鏈傳動的潤滑
    5·6導軌的潤滑
    6機械設備換油、脂指標
    7潤滑方法
    7·1潤滑方法分類
    7·2潤滑方式
    7·2·1手工給油潤滑
    7·2·2滴油潤滑
    7·2·3油環(huán)或油鏈潤滑
    7·2·4飛濺(油池)潤滑
    7·2·5壓力循環(huán)潤滑
    7·2·6集中潤滑
    7·2·7油霧潤滑
    7·2·8覆蓋膜潤滑
    8潤滑裝置
    9國內外潤滑油 脂對照表
   第4章 密 封
    1概述
    1·1密封的分類
    1·2密封的選型
    1·3密封用材料
    1·4密封的工藝
    1·5密封的潤滑
    2墊密封
    2·1墊密封的泄漏
    2·2密封墊的選用
    3膠密封
    3·1聚硫橡膠密封膠
    3·2硅橡膠密封膠
    3·3非硫化型密封膠
    3·4液態(tài)密封膠
    3·5厭氧膠
    4編結填料密封
    4·1填料密封的種類
    4·2填料腔的結構設計
    5密封件
    5·1密封件的類型
    5·2O形橡膠密封圈
    5·3旋轉軸唇形密封圈
    5·4單向往復運動密封圈
    5·5雙向往復運動密封圈
    5·6防塵密封圈
    5·7氈圈油封
    6真空動密封
    6·1旋轉軸密封圈
    6·1·1J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
    6·1·2JO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
    6·1·3骨架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
    6·2往復運動真空用O形橡膠密封圈
    7活塞環(huán)
    8迷宮油封
    第9篇 起重及搬運零件
   第1章 起重零件
    1機構的工作類型
    2鋼絲繩
    2·1 分類、特點與用途
    2·1·1按結構分類
    2·1·2 按捻向分類
    2·1·3按鋼絲在股中相互接觸狀態(tài)
    分類
    2·2鋼絲繩的標記方法
    2·3選擇計算
    2·4鋼絲繩的類型和規(guī)格
    3繩具
    3·1鋼絲繩夾
    3·2鋼索索節(jié)
    3·3鋼絲繩用普通套環(huán)
    3·4鋼絲繩用楔形接頭
    3·4·1楔套
    3·4·2楔
    4卷筒
    4·1卷筒的類型
    4·2卷筒幾何尺寸
    4·3卷筒技術條件
    4·4鋼絲繩在卷筒上的固定
    4·5卷筒轂
    4·6齒輪聯(lián)接盤
    4·7齒輪聯(lián)接盤配合尺寸
    4·8齒輪聯(lián)接盤卷筒組尺寸
    4·9周邊大齒輪卷筒組
    4·10卷筒和滑輪最小直徑的計算
    4·11鋼絲繩允許偏角
    4·12卷筒強度計算
    5滑輪和滑輪組
    5·1 滑輪
    5·1·1滑輪結構和材料
    5·1·2滑輪的主要尺寸
    5·1·3滑輪直徑與鋼絲繩直徑匹配
    關系
    5·1·4滑輪型式
    5·1·5A型滑輪軸套和隔環(huán)
    5·1·6A型滑輪擋蓋
    5·1·7B型滑輪隔套和隔環(huán)
    5·1·8B型滑輪擋蓋
    5·1·9滑輪技術條件
    5·1·10滑輪強度計算
    5·2滑輪組
    5·2·1滑輪組的設計與計算
    5·2·2起重機滑輪組
    5·3通用起重滑車
    6起重鏈條和鏈輪
    6·1起重鏈條的選擇
    6·2起重鏈的規(guī)格
    6·3 鏈輪
    7吊鉤
    7·1吊鉤的分類
    7·2吊鉤的力學性能
    7·3吊鉤的起重量
    7·4吊鉤毛坯
    7·5吊鉤毛坯制造允許公差
    7·6吊鉤的尺寸
    7·7吊鉤材料
    7·8吊鉤的應力計算
    7·9吊鉤附件
    7·10吊耳
    8車輪和軌道
    8·1車輪踏面接觸應力計算
    8·2許用輪壓
    8·3車輪及車輪組
    8·4軌道
   第2章 搬運零件
    1帶式輸送機主要構件
    1·1輸送帶
    1·1·1輸送帶的強度計算
    1·1·2輸送帶接頭長度的計算
    1·2 滾筒
    1·3托輥
    1·3·1托輥參數
    1·3·2輥子
    2懸掛輸送機主要構件
    2·1牽引構件
    2·2滑架
    2·3軌道
   第3章 制 動 器
    1概述
    2制動器的選擇與設計
    2·1選擇制動器類型應考慮的條件
    2·2常用制動器性能比較
    2·3制動器的設計
    2·4計算制動轉矩T的確定
    3外抱塊式制動器
    3·1外抱塊式制動器的特點和應用
    3·2外抱塊式制動器的性能參數及主要
    尺寸
    4內漲蹄式制動器
    4·1種類與結構型式
    4·2設計的一般原則
    4·3各類內漲雙蹄式制動器的比較
    4·4制動器的設計
    4·4·1內漲雙蹄式制動器的主要參數選擇
    4·4·2內漲雙蹄式制動器制動轉矩的計算
    4·4·3軟管多蹄式制動器制動轉矩的計算
    4·4·4摩擦襯片(襯塊)磨損特性的計算
    4·4·5計算實例
    5帶式制動器
    5·1結構型式及特點
    5·2設計計算
    6盤式制動器
    6·1結構型式
    6·1·1鉗盤式制動器
    6·1·2全盤式制動器
    6·1·3錐盤式制動器
    6·1·4載荷自制盤式制動器
    6·2設計計算
    7制動器的發(fā)熱驗算
    8制動器的驅動裝置
    8·1制動電磁鐵
    8·2電磁液壓推動器
    8·3電力液壓推動器
    8·4離心推動器
    8·5滾動螺旋推動器
    8·6氣力驅動裝置
    8·7人力操縱機構
    8·7·1杠桿系操縱機構
    8·7·2靜壓操縱機構
    8·7·3綜合操縱機構
    9摩擦材料
    9·1對摩擦材料的基本要求
    9·2摩擦材料的種類
    9·2·1金屬摩擦材料
    9·2·2非金屬摩擦材料
    9·3摩擦副計算用數據
    10停止器
    10·1棘輪停止器
    10·1·1棘輪齒的強度計算
    10·1·2棘爪的強度計算
    10·1·3棘爪軸的強度計算
    10·1·4棘輪齒形與棘爪端的外形尺寸及畫法
    10·2滾柱停止器
    10·2·1結構與工作特點
    10·2·2設計計算
    10·2·3NF型停止器
    10·3帶式停止器
    第10篇 液壓 氣壓傳動及管路附件
   第1章 常用圖形符號
    1管路、管路連接口和接頭
    2控制機構和控制方法
    3能量轉換和貯存
    3·1液壓泵、液壓馬達和液壓缸
    3·2能量貯存器
    4能量控制與調節(jié)
    4·1壓力控制閥
    4·2流量控制閥
    4·3方向控制閥
    5流體的貯存和調節(jié)
    5·1油箱
    5·2流體調節(jié)器件
    6輔助元器件
    6·1檢測器或指示器
    6·2其他輔助元器件
   第2章 液壓及氣動回路
    1常用液壓基本回路
    1·1壓力控制回路
    1·2速度控制回路
    1·3多缸控制回路
    2常用氣動基本回路
    2·1壓力控制回路
    2·2速度控制回路
    2·3位置控制回路
   第3章 缸 體
    1液壓缸 氣缸基本參數
    1·1液壓缸、氣缸內徑和活塞桿外徑尺寸系列
    1·1·1液壓缸、氣缸缸筒內徑尺寸系列
    1·1·2液壓缸、氣缸活塞桿外徑尺寸系列
    1·1·3單活塞桿液壓缸兩腔面積比
    1·2液壓缸、氣缸行程參數系列
    1·3液壓缸、氣缸活塞桿螺紋型式和尺寸系列
    1·3·1液壓缸、氣缸活塞桿螺紋型式
    1·3·2液壓缸、氣缸活塞桿螺紋尺寸系列
    1·4液壓氣動系統(tǒng)和元件—油(氣)口聯(lián)接、螺紋系列
    1·5液壓缸、氣缸公稱壓力系列
    1·6液壓和氣動缸筒用精密內徑無縫鋼管的優(yōu)先選用尺寸系列
    2液壓缸、氣缸標準系列
    2·1液壓缸標準系列
    2·1·1工程液壓缸系列
    2·1·2 冶金液壓缸系列
    2·2氣缸標準系列
    2·2·1普通型氣缸
    2·2·2 不供油潤滑氣缸
    3液壓缸、氣缸主要零件的結構 材料及技術要求
    3·1液壓缸主要零件結構、材料及技術要求
    3·1·1 缸體
    3·1·2缸蓋
    3·1·3活塞
    3·1·4活塞桿
    3·1·5導向套、密封和防塵
    3·1·6液壓缸的排氣裝置
    3·2氣缸主要零件的結構、材料及技術要求
    3·2·1缸體
    3·2·2缸蓋
    3·2·3活塞
    3·2·4活塞桿
    4液壓缸、氣缸的設計計算
    4·1液壓缸的設計計算
    4·1·1液壓缸的設計計算步驟
    4·1·2液壓缸性能參數的計算
    4·1·3液壓缸主要幾何尺寸的計算
    4·1·4液壓缸結構參數的確定
    4·1·5液壓缸的聯(lián)接計算
    4·1·6活塞桿穩(wěn)定性驗算
    4·1·7液壓缸的緩沖計算
    4·2氣缸的設計計算
    4·2·1氣缸的設計計算步驟
    4·2·2氣缸性能參數的計算
    4·2·3氣缸壁厚的計算
    4·2·4氣缸緩沖計算
    4·3沖擊氣缸的設計計算
    4·3·1沖擊氣缸的性能指標
    4·3·2普通型沖擊氣缸的設計計算
    4·3·3快排型沖擊氣缸的設計計算
   第4章 液壓及氣動系統(tǒng)設計計算
    1液壓系統(tǒng)的設計計算
    1·1液壓系統(tǒng)的設計步驟
    1·2明確設計要求、進行工況分析
    1·2·1明確設計要求
    1·2·2液壓系統(tǒng)工況分析
    1·3擬定液壓系統(tǒng)原理圖
    1·3·1確定系統(tǒng)壓力
    1·3·2選擇液壓回路
    1·3·3液壓回路的合成
    1·4液壓元件的計算和選擇
    1·4·1液壓執(zhí)行元件的設計計算
    1·4·2液壓泵的計算與選擇
    1·4·3液壓閥的選擇
    1·4·4輔助元件的計算與選擇
    1·5液壓系統(tǒng)性能驗算
    1·5·1液壓系統(tǒng)壓力損失的驗算
    1·5·2液壓系統(tǒng)發(fā)熱溫升計算
    1·6設計液壓裝置、編制技術文件
    1·6·1液壓裝置的結構形式
    1·6·2液壓閥的配置形式
    1·6·3編制技術文件
    2氣動系統(tǒng)的設計計算
    2·1氣動系統(tǒng)設計的一般步驟
    2·2 明確氣動系統(tǒng)的設計依據和要求
    2·3氣動回路的設計
    2·4選擇、設計氣動元件
    2·4·1氣動執(zhí)行元件的選擇與設計
    2·4·2控制閥的選擇
    2·4·3氣動輔件的選擇
    2·4·4氣罐容積計算
    2·5氣動系統(tǒng)壓降驗算
    2·5·1管道計算
    2·5·2壓降驗算
    2·6空壓機的選擇和計算
    3液壓元件產品
    3·1液壓泵和液壓馬達
    3·1·1 液壓泵和液壓馬達概覽
    3·1·2 齒輪泵和齒輪馬達
    3·1·3 葉片泵和葉片馬達
    3·1·4柱塞泵和柱塞馬達
    3·2液壓控制閥
    3·2·1 液壓控制閥概覽
    3·2·2壓力控制閥
    3·2·3流量控制閥
    3·2·4方向控制閥
    3·3液壓輔件
    3·3·1 液壓輔件概覽
    3·3·2 濾油器
    3·3·3 蓄能器
    3·3·4空氣濾清器
    3·3·5液位油溫計
    3·3·6液位控制繼電器
    3·3·7冷卻器
    3·3·8加熱器
    3·3·9壓力表
    3·3·10 溫度計
    4氣動元件產品
    4·1氣馬達
    4·1·1氣馬達概覽
    4·1·2葉片式氣馬達
    4·1·3活塞式氣馬達
    4·2氣動控制閥
    4·2·1氣動控制閥概覽
    4·2·2壓力控制閥
    4·2·3 流量控制閥
    4·2·4 方向控制閥
    4·3氣動邏輯元件
    4·3·1高壓截止式邏輯元件
    4·3·2高壓膜片式邏輯元件
    4·3·3射流元件
    4·4氣源裝置及氣動輔助元件
    4·4·1容積式壓縮機
    4·4·2空氣過濾器
    4·4·3分水濾氣器
    4·4·4油霧器
    4·4·5三聯(lián)件
    4·4·6消聲器
    5液壓系統(tǒng)設計計算實例——250g塑料注射機液壓系統(tǒng)設計計算
    5·1250g塑料注射機液壓系統(tǒng)設計要求及有關設計參數
    5·2制定系統(tǒng)方案和擬定液壓系統(tǒng)圖
    5·3液壓執(zhí)行元件載荷力和載荷轉矩的計算
    5·4液壓系統(tǒng)主要參數計算
    5·5液壓元件的選擇
    5·6液壓系統(tǒng)性能驗算
   第5章 管路附件
    1管接頭
    1·1液壓、氣動用管接頭及其附件公稱壓力系列
    1·2管接頭的類型及特點
    1·3管接頭規(guī)格
    1·3·1焊接式管接頭規(guī)格
    1·3·2卡套式管接頭規(guī)格
    1·3·3扣壓式膠管接頭規(guī)格
    2螺塞
    2·1外螺塞規(guī)格
    2·2內螺塞規(guī)格
    2·3螺塞用密封墊規(guī)格
    3法蘭
    3·1整體鋼制管法蘭規(guī)格
    3·2對焊鋼制管法蘭規(guī)格
    3·3其他法蘭規(guī)格
    3·3·1直角法蘭規(guī)格
    3·3·2直通法蘭規(guī)格
    3·3·3中間法蘭規(guī)格
    3·3·4高壓法蘭規(guī)格
    3·4法蘭蓋規(guī)格
    3·4·1平面鋼制管法蘭蓋規(guī)格
    3·4·2環(huán)聯(lián)接面鋼制管法蘭蓋規(guī)格
    4管夾
    4·1金屬管夾規(guī)格
    4·2塑料管夾規(guī)格
    4·3螺孔墊板規(guī)格
    4·4支架規(guī)格
   第6章 壓力容器
    1壓力容器的基本參數
    1·1壓力容器的公稱直徑
    1·2公稱壓力
    1·3壓力容器的有關術語
    2圓筒形內壓容器的設計計算
    2·1圓筒設計計算
    2·1·1 內壓圓筒厚度
    2·1·2圓筒筒壁應力校核
    2·1·3單層圓筒熱應力
    2·1·4圓筒內外壁的組合應力
    2·2封頭設計計算
    2·2·1受內壓橢圓形封頭的計算
    2·2·2碟形封頭的計算
    2·3平蓋
    2·3·1平蓋結構
    2·3·2平蓋厚度計算
    2·4 支座設計
    2·4·1臥式支座
    2·4·2鞍式支座
    2·4·3直立式支座
    2·4·4裙式支座
    3球形容器的設計計算
    3·1球形容器的基本參數
    3·1·1基本參數
    3·1·2球形容器結構
    3·1·3球形容器適用范圍
    3·2球殼設計計算
    3·2·1 球殼計算
    3·2·2 支柱和拉桿計算
    3·2·3支柱與球殼聯(lián)接最低處a點的應力驗算
    3·2·4支柱與球殼聯(lián)接焊縫強度驗算
    第11篇 電氣傳動控制系統(tǒng)
   第1章 常用電動機選擇
    1電氣傳動用交流電動機
    1·1異步電動機的類型及用途
    1·2異步電動機基本系列產品及其用途
    1·3異步電動機派生系列產品及其用途
    1·3·1防爆異步電動機
    1·3·2起重及冶金用異步電動機
    1·3·3輥道異步電動機
    1·3·4深井泵用異步電動機
    1·3·5潛水異步電動機
    1·3·6井用潛油異步電動機
    1·3·7屏蔽異步電動機
    1·3·8高轉差率異步電動機
    1·3·9三相力矩異步電動機
    1·3·10電磁調速異步電動機
    1·3·11變極多速異步電動機
    1·3·12機械減速異步電動機
    1·3·13自制動異步電動機
    1·4異步電動機產品及其技術數據
    1·4·1Y系列(IP44)封閉式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數據
    1·4·2Y系列(IP44)封閉式三相異步電動機安裝型式
    1·4·3Y系列(IP23)防護式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數據
    1·4·4YX系列高效率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數據
    1·4·5YR系列(IP23)防護式繞線型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數據
    1·4·6YR系列(IP44)封閉式繞線型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數據
    1·4·7YH系列高轉差率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數據
    1·4·8YEJ系列電磁制動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數據
    1·4·9AO2系列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數據
    1·4·10BO2、CO2、DO2系列異步電動機技術數據
    1·4·11G系列微型單相交流串勵電動機技術數據
    1·4·12YA系列防爆安全型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數據
    1·4·13 YB系列隔爆型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數據
    1·4·14 YZR、YZ系列冶金、起重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數據
    1·4·15YQSY系列充油式潛水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數據
    1·4·16 YLJ系列力矩電動機技術數據
    1·4·17YD系列變極多速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數據
    1·4·18YCJ系列齒輪減速電動機技術數據
    1·5同步電動機的類型和用途
    1·6 同步電動機的起動
    1·7TD系列同步電動機技術數據
    2 電氣傳動用直流電動機
    2·1直流電動機的用途和分類
    2·2直流電動機主要技術參數
    2·3直流電動機結構型式
    2·4直流電機派生產品及其用途
    2·5直流電動機產品及其技術數據
    2·5·1Z2系列小型直流電動機技術數據
    2·5·2Z3系列小型直流電動機技術數據
    2·5·3ZZY系列起重及冶金用直流電動機技術數據
    2·5·4ZD系列大型直流電動機技術數據
    3 電氣傳動用控制微電機
    3·1自整角機
    3·2 測速發(fā)電機
    3·2·1交流測速發(fā)電機
    3·2·2CK系列空心杯轉子異步測速發(fā)電機技術數據
    3·2·3直流測速發(fā)電機
    3·2·490CY型永磁式直流測速發(fā)電機技術數據
    3·3直流伺服電動機及機組
    3·3·1SZ系列直流伺服電動機技術數據
    3·3·2160ZS-C01型直流伺服一測速機組
    3·4交流伺服電動機及機組
    3·4·1SL系列交流伺服電動機
    3·4·2SL系列交流伺服電動機技術數據
    3·4·3SA系列交流伺服電動機技術數據
    3·4·4SC系列交流伺服—測速機組技術數據
    3·5 步進電動機
    3·5·1BF系列步進電動機技術數據
    3·5·2SB系列步進電動機技術數據
    3·5·343BY4-7·5型步進電動機技術數據
    3·5·443BYG/J450型步進電動機技術數據
    4 電氣傳動系統(tǒng)動力學計算
    4·1生產機械依傳動型式分類
    4·2單軸電氣傳動系統(tǒng)運動方程式
    4·2·1電氣傳動系統(tǒng)電動機的機械
    特性
    4·2·2電氣傳動系統(tǒng)生產機械的負載轉矩特性
    4·2·3電氣傳動系統(tǒng)的飛輪力矩
    4·3 多軸電氣傳動系統(tǒng)運動方程式
    4·3·1多軸旋轉系統(tǒng)折算成等效的單軸旋轉系統(tǒng)
    4·3·2平移運動系統(tǒng)與旋轉系統(tǒng)相互折算方法
    5電動機的選擇
    5·1電動機類型選擇
    5·1·1根據電動機工作環(huán)境選擇電動機類型
    5·1·2 根據生產機械負載性質選擇電動機類型
    5·1·3電動機的電壓及轉速選擇
    5·2電動機容量選擇
    5·2·1常用生產機械電動機功率計算
    5·2·2生產機械負載圖及電動機負載圖
    5·2·3電動機容量發(fā)熱校驗
    5·2·4帶沖擊負載時電動機容量選擇
    5·2·5用統(tǒng)計法與類比法確定電動機容量
    5·2·6電動機過載校驗與平均起動轉矩
    5·2·7電動機容量選擇舉例
   第2章 開環(huán)控制及其元器件選擇
    1開環(huán)控制起動方法、特性和參數計算
    1·1籠型異步電動機起動
    1·1·1直接起動
    1·1·2降壓起動
    1·2繞線異步電動機起動
    1·2·1轉子串電阻起動
    1·2·2轉子串頻敏變阻器起動
    1·3直流電動機起動
    1·3·1直流他勵電動機起動電阻計算
    1·3·2直流他勵電動機起動電阻計算舉例
    2開環(huán)控制制動方法和特性參數計算
    2·1電動機能耗制動
    2·1·1直流電動機能耗制動
    2·1·2繞線型異步電動機能耗制動
    2·2電動機反接制動
    2·2·1直流電動機反接制動
    2·2·2繞線型異步電動機反接制動
    2·3電動機的再生發(fā)電制動
    2·3·1直流他勵電動機再生發(fā)電制動
    2·3·2繞線型異步電動機再生發(fā)電制動
    3開環(huán)控制調速方法與特性、參數計算
    3·1生產機械對調速的要求及調速性能指標
    3·2 直流電動機調速方法
    3·2·1改變電樞串電阻調速
    3·2·2改變電樞供電電壓調速
    3·2·3改變電動機主極磁通φ的調速
    3·2·4直流電動機各種調速方法比較
    3·3異步電動機調速方法
    3·3·1異步機轉子串電阻調速方法
    3·3·2異步機改變定子電壓調速
    3·3·3異步機改變定子繞組極對數調速
    3·3·4異步機電磁轉差離合器調速
    3·3·5異步機各種調速方法比較
    4開環(huán)控制線路與控制屏選擇
    4·1常用電氣元件圖形符號
    4·2常用繼電接觸控制線路
    4·2·1幾種典型控制線路
    4·2·2 電動機的保護
    4·2·3繼電接觸控制線路通用
    控制屏
    5常用低壓電器控制元件選擇
    5·1低壓供電電器
    5·1·1空氣斷路器(空氣自動開關)
    5·1·2低壓斷路器
    5·2接觸器
    5·2·1交流接觸器
    5·2·2直流接觸器
    5·3起動器
    5·3·1星—三角起動器
    5·3·2 磁力起動器
    5·3·3手動起動器
    5·4 繼電器
    5·4·1中間繼電器
    5·4·2 時間繼電器
    5·4·3熱繼電器
    5·4·4 計數器與計數繼電器
    5·4·5 其他繼電器
    5·5 電磁鐵
    5·5·1牽引電磁鐵
    5·5·2閥用電磁鐵
    5·6微型電磁離合器
    5·7 行程開關
    5·7·1微動開關
    5·7·2行程開關
    5·7·3接近開關
    5·8手動開關
    5·8·1主令開關
    5·8·2 十字開關
    5·8·3 按鈕開關
    5·8·4組合開關
    5·9變壓器
    5·9·1控制變壓器
    5·9·2照明變壓器
    5·9·3 電源裝置
    5·10其他電器元件
    5·10·1 電阻片
    5·10·2電抗器
    5·10·3 熔斷器
    5·10·4 信號燈
    5·10·5 插 銷
    5·10·6接線端子板及端子
    5·11頻敏變阻器
    6可編程序控制器 (PC)
    6·1概述
    6·1·1PC 的功能
    6·1·2PC的主要特點
    6·2PC的硬件結構和工作原理
    6·2·1PC的硬件結構
    6·2·2PC 的工作原理
    6·3PC的編程語言
    6·3·1STEP-5編程語言概述
    6·3·2STEP-5編程語言的操作指令
    6·3·3STEP-5編程語言程序
    6·3·4STEP-5語言程序的CRT圖形表示
    6·4STEP-5編程語言的基本操作功能
    6·4·1二進制邏輯操作功能
    6·4·2存儲(記憶)操作功能
    6·4·3計時操作功能
    6·4·4計數操作功能
    6·4·5裝入和傳送操作功能
    6·4·6轉移操作功能
    6·4·7比較操作功能
    6·4·8二進制數值計算操作功能
    6·5 用戶程序
    6·5·1用戶程序結構
    6·5·2 用戶程序執(zhí)行
    6·5·3程序模塊PB
    6·5·4功能模塊FB
    6·5·5 步進模塊
    6·5·6組織模塊
    6·5·7數據模塊
    6·6 應用舉例
    6·6·1繼電接觸控制線路
    6·6·2采用PC控制
    6·7PC的分類和選擇
    6·7·1PC 的分類
    6·7·2PC 的選擇
    6·7·3PC選型示例
    6·7·4PC工程整體框圖
    6·8PC產品技術數據
   第3章 直流閉環(huán)控制及
    其控制單元選擇
    1直流傳動恒速系統(tǒng)
    1·1典型晶閘管供電不可逆雙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
    1·2典型晶閘管供電調壓、調磁控制系統(tǒng)
    2直流傳動可逆調速系統(tǒng)
    2·1典型晶閘管供電切換開關可逆雙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
    2·2磁場反向的晶閘管供電可逆控制系統(tǒng)
    2·3兩組晶閘管整流器供電可逆雙環(huán)有環(huán)流系統(tǒng)
    2·4兩組晶閘管供電可逆無環(huán)流控制系統(tǒng)
    3晶閘管整流器供電直流傳動裝置隨動系統(tǒng)
    4晶閘管整流器供電計算機設定值控制系統(tǒng)
    5晶閘管供電狀態(tài)反饋的計算機控制系統(tǒng)
    6直流電氣傳動閉環(huán)系統(tǒng)主電路元器件計算與選擇
    6·1晶閘管整流及逆變電路的基本參數計算
    6·1·1晶閘管整流電路及有關常用系數
    6·1·2重疊角u計算
    6·1·3換相電抗壓降△Ux
    6·1·4最小超前角βmin和最小滯后角αmin
    6·2 整流變壓器的選擇
    6·3陽極電抗器選擇
    6·4晶閘管整流元件選擇
    6·4·1晶閘管額定電壓的選擇
    6·4·2晶閘管元件額定電流
    6·5直流電路電抗器選擇
    6·5·1 限制電流脈動的電感
    6·5·2電流連續(xù)的電感
    6·5·3限環(huán)流的電感值
    6·6晶閘管整流電路的保護裝置
    6·6·1交流側阻容式保護
    6·6·2交流側整流式阻容保護
    6·6·3交流側壓敏電阻保護
    6·6·4晶閘管元件換向過電壓保護
    6·6·5 直流側過電壓保護
    6·6·6橋臂電感參數選擇
    6·6·7過電流保護
    6·7快速熔斷器的選擇
    7直流電氣傳動閉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控制元器件選擇
    7·1觸發(fā)器
    7·1·1單結晶體管觸發(fā)器
    7·1·2帶小功率晶閘管單結晶體管觸發(fā)電路
    7·1·3 同步電壓為鋸齒波的晶體管觸發(fā)電路
    7·2傳感器
    7·2·1主電路電流測量單元
    7·2·2直流電壓測量單元
    7·2·3轉速測量單元
    7·2·4角位移測量單元
    7·3調節(jié)器
    8直流電氣傳動閉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工程設計方法
    8·1控制系統(tǒng)性能指標
    8·2二階典型系統(tǒng)
    8·2·1系統(tǒng)放大倍數K與響應特性關系
    8·2·2二階工程最佳參數與最佳響應曲線指標
    8·2·3 二階典型系統(tǒng)擾動響應曲線
    8·2·4二階典型系統(tǒng)調節(jié)器參數選擇舉例
    8·3 三階典型系統(tǒng)
    8·3·1對稱三階典型系統(tǒng)的最佳參數與動態(tài)響應
    8·3·2對稱三階典型系統(tǒng)擾動響應曲線
    8·3·3對稱三階典型系統(tǒng)調節(jié)器參數
    選擇舉例
    8·4 工程設計的近似處理
    8·4·1高頻段小慣性環(huán)節(jié)的近似處理
    8·4·2低頻段大慣性環(huán)節(jié)的近似處理
    8·4·3將非單位反饋系統(tǒng)近似處理為單位反饋系統(tǒng)
    8·4·4調速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器選擇和參數計算
    8·5 雙閉環(huán)調速系統(tǒng)的串聯(lián)校正
    8·5·1 雙環(huán)系統(tǒng)電流環(huán)的設計
    8·5·2雙環(huán)系統(tǒng)轉速環(huán)的設計
    8·6雙環(huán)系統(tǒng)設計舉例
    8·6·1電流環(huán)的設計
    8·6·2轉速環(huán)的設計
    9電氣傳動最優(yōu)控制規(guī)律
    9·1時間最小最優(yōu)控制規(guī)律
    9·1·1電樞電流受限、轉速不受限時間最小最優(yōu)控制規(guī)律
    9·1·2 電樞電流及角速度受限條件下時間最小最優(yōu)控制規(guī)律
    9·2平穩(wěn)快速最優(yōu)控制規(guī)律
    9·2·1 電樞電流和角速度均不受限,平穩(wěn)快速最優(yōu)控制規(guī)律
    9·2·2電樞電流和角速度均受限時,平穩(wěn)快速最優(yōu)控制規(guī)律
    9·3能耗最小最優(yōu)控制規(guī)律
    9·3·1電樞電流和轉速均不受限時,能耗最小最優(yōu)控制規(guī)律
    9·3·2 電樞電流單獨受限時能耗最小最優(yōu)控制規(guī)律
    9·3·3 正、反向電流均受限而速度不受限時能耗最小最優(yōu)控制規(guī)律
    9·3·4速度單獨受限能耗最小最優(yōu)控制規(guī)律
    9·3·5 正向電流及角速度受限 能耗最小最優(yōu)控制規(guī)律
   第4章 交流閉環(huán)控制及其控制單元選擇
    1交流電氣傳動閉環(huán)控制分類及特點
    2晶閘管串級調速控制系統(tǒng)
    2·1晶閘管串級調速主電路方案及選擇
    2·1·1轉速低于同步轉速的主電路
    2·1·2 轉速超同步轉速的主電路
    2·2串級調速控制系統(tǒng)
    2·3設計串級調速系統(tǒng)應注意的問題
    2·3·1串級調速系統(tǒng)功率因數
    2·3·2串級調速裝置的效率
    2·3·3串級調速起動方式
    2·3·4系統(tǒng)保護
    2·3·5逆變變壓器
    2·3·6關于抗干擾問題
    3交流電氣傳動系統(tǒng)變頻調速
    3·1變頻調速系統(tǒng)中變頻器選擇
    3·2PWM(脈寬調制)變頻器
    3·2·1功率晶體管PWM變頻器
    3·2·2可關斷晶閘管(GTo)PWM變頻器
    3·3異步電動機變頻控制系統(tǒng)
    3·3·1變頻控制方式分類與特點
    3·3.2壓頻比恒定U/f=const控制系統(tǒng)
    3·3·3轉差頻率(電流)控制變頻調速系統(tǒng)
    3·4異步電動機PWM變頻調速控制系統(tǒng)
    3·4·1晶閘管整流器調壓的變幅脈寬調制PWM變頻調速系統(tǒng)
    3·4·2晶閘管供電恒幅脈寬調制PWM變頻調速系統(tǒng)
    3·5矢量變換變頻調速控制系統(tǒng)
    3·5·1 磁場定向式矢量變換變頻調速控制系統(tǒng)
    3·5·2交-交變頻器矢量變換變頻調速控制系統(tǒng)
    3·5·3滑差頻率矢量變換變頻調速控制系統(tǒng)
    4無換向器電動機變頻調速系統(tǒng)
    4·1交-直-交無換向器電動機調速系統(tǒng)
    4·2交-交電流型無換向器電動機調速系統(tǒng)
    4·3 無換向器電動機適用范圍
    5富士電機FRENIC5000G7/P7系列逆變器技術數據
    5·1基本技術數據
    5·1·1FRENIC5000G7系列
    5·1·2FRENIC5000P7系列
    5·2運行特性及參數 數據
    第12篇 現(xiàn)代機械設計
   第1章 現(xiàn)代機械設計總論
    1機械設計的發(fā)展
    1·1新形勢
    1·2從常規(guī)設計到現(xiàn)代設計
    1·3計算機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地位
    1·3·1CAD系統(tǒng)
    1·3·2 機電儀一體化
    2新產品設計的基本程序
    3機械產品設計的價值工程
    3·1 產品質量和成本
    3·2 產品的技術評價
    3·3產品的經濟評價
    3·4 產品的研制
    3·5價值工程舉例
    4計算機輔助設計(CAD)
    4·1CAD系統(tǒng)的組成
    4·1·1CAD硬件
    4·1·2CAD軟件
    4·1·3CAD系統(tǒng)配置
    4·2 計算機輔助繪圖
    4·2·1圖形支撐系統(tǒng)
    4·2·2參數化繪圖
    4·2·3圖素拼合繪圖
    4·3機械設計工程數據庫
    4·4設計過程中計算機的應用
    5 設計方法學
    5·1機械設計流程
    5·1·1抽象
    5·1·2系統(tǒng)化
    5·1·3黑箱法
    5·1·4功能分析
    5·1·5物理效應和解法
    5·1·6功能綜合
    5·1·7設計原理方案
    5·1·8構形
    5·2評價和決策
   第2章 機械強度設計基礎
    1斷裂力學
    1·1線彈性斷裂力學
    1·1·1裂紋尖端附近的應力場與位移場
    1·1·2應力強度因子
    1·1·3小范圍屈服修正
    1·1·4斷裂判據
    1·1·5復合型斷裂判據
    1·2彈塑性斷裂力學
    1·2·1裂紋張開位移(COD)
    1·2·2COD判據的應用
    1·3 J積分
    1·3·1應變能釋放率
    1·3·2張量約寫記號
    1·3·3J積分的表達式及其守恒性
    1·3·4在線彈性狀態(tài)下J與K和G的關系
    2有限元法
    2·1有限元法的位移法基本原理
    2·1·1矩陣代數基礎
    2·1·2關于應變
    2·1·3應力與應變的關系
    2·1·4單元的結點載荷
    2·1·5引進剛度矩陣
    2·1·6三角形單元的剛度矩陣
    2·1·7總剛度矩陣
    2·1·8求得各單元的位移、應力和應變
    2·2 常用單元介紹
    2·3有限元法的結構分析軟件
    2·4結構有限元分析
    2·4·1邊界條件的處理
    2·4·2節(jié)省計算時間的措施
   第3章 機械振動
    1線性系統(tǒng)的振動
    1·1動力學模型的建立
    1·1·1彈性模擬
    1·1·2質量和轉動慣量的模擬
    1·1·3摩擦和阻尼模擬
    1·2線性系統(tǒng)的自由振動
    1·2·1縱向振動
    1·2·2橫向振動
    1·2·3扭轉振動
    1·3多自由度的振動
    1·3·1二自由度的振動系統(tǒng)
    1·3·2多自由度的振動系統(tǒng)
    1·4機械系統(tǒng)的受迫振動
    1·5構件剛度計算
    1·6機械振動系統(tǒng)的阻尼系數
    2軸系的臨界轉速
    2·1計算模型的建立
    2·1·1支座形式
    2·1·2滾動軸承及其支承的剛度
    2·1·3支承的阻尼
    2·2臨界轉速的常用計算公式
    2·2·1 兩支承等直徑軸的臨界轉速
    2·2·2階梯軸的臨界轉速
    2·2·3兩支承單盤軸的臨界轉速
    2·3臨界轉速的計算方法
    2·4轉子的平衡
    2·4·1轉子的靜平衡
    2·4·2轉子的動平衡
    3彈性體的振動
    3·1結構振動的微分方程式
    3·2李茲法
    3·3子空間迭代法
    4隨機振動
    4·1周期振動和隨機振動
    4·2傅氏積分和傅氏變換
    4·3平均值的計算
    4·4相關函數
    4·2·5譜密度
    4·6窄帶和寬帶過程
    4·7互譜密度
   第4章 機械故障診斷
    1信號采集
    1·1振動信號的采集
    1·1·1確定診斷對象
    1·1·2選擇測量點
    1·1·3確定測量參數
    1·1·4振動傳感器的選擇
    1·1·5 傳感器的安裝
    1·2磨損殘留物的采集
    1·2·1潤滑油樣分析方法
    1·2·2鐵譜分析儀器和殘留物形態(tài)
    1·3聲信號的采集
    1·3·1聲和噪聲的信號的采集
    1·3·2超聲波信號的采集
    1·3·3聲發(fā)射信號的采集
    1·4 溫度信號的采集
    1·4·1一般溫度檢測技術
    1·4·2紅外信號的采集
    2儀器的選擇和系統(tǒng)配置
    2·1振動測試系統(tǒng)
    2·1·1信號發(fā)生器
    2·1·2功率放大器
    2·1·3激振器
    2·1·4傳感器
    2·1·5前置放大器
    2·1·6有源濾波器
    2·1·7信號分析儀
    3信號處理
    3·1時域分析方法
    3·1·1概率密度函數分析方法
    3·1·2自相關函數分析方法
    3·1·3互相關函數分析方法
    3·2頻域分析方法
    3·3傳遞函數分析方法
    3·4時間序列分析
    3·4·1時間序列模型的概率特性
    3·4·2模型識別
    3·4·3參數估計
    3·4·4時間序列模型診斷技術
   第5章 疲勞強度設計
    1常規(guī)疲勞強度設計和疲勞強度的現(xiàn)
    代設計
    1·1循環(huán)應力與循環(huán)應變
    1·1·1 循環(huán)應力
    1·1·2循環(huán)應變
    1·2無限壽命設計與有限壽命設計
    1·3疲勞的分類
    2疲勞圖和疲勞數據表
    2·1 S—N曲線
    2·2疲勞極限
    3影響疲勞強度的因素
    3·1應力集中的影響
    3·1·1應力的集中與梯度
    3·1·2理論應力集中系數
    3·1·3有效應力集中系數
    3·1·4用相對應力梯度求有效應力集
    中系數
    3·2尺寸的影響
    3·3表面狀態(tài)的影響
    3·3·1加工情況
    3·3·2腐蝕情況
    3·3·3 表面強化
    3·4頻率影響
    3·5平均應力的影響
    4高周疲勞
    4·1線性累積損傷理論
    4·2 安全系數
    4·3 無限壽命設計
    4·3·1單向應力時無限壽命設計
    4·3·2 多向應力時無限壽命設計
    4·4有限壽命設計
    4·4·1安全系數計算公式
    4·4·2壽命估算
    5低周疲勞
    5·1低周疲勞的S-N曲線
    5·2循環(huán)應力-應變曲線
    5·2·1 滯后回線
    5·2·2循環(huán)硬化與循環(huán)軟化
    5·2·3循環(huán)應力-應變曲線求法
    5·3應變-壽命曲線
    5·3·1曼森-科芬方程
    5·3·2四點法求應變-壽命曲線
    5·3·3通用斜率法
    6腐蝕疲勞
    6·1腐蝕疲勞強度
    6·1·1 腐蝕疲勞術語
    6·1·2腐蝕疲勞特性
    6·1·3 腐蝕疲勞極限
    6·1·4腐蝕疲勞的S-N曲線
    6·2 影響腐蝕疲勞的因素
    6·3腐蝕疲勞的壽命估算
    7裂紋形成壽命估算——局部應力-應
    變法
    7·1預備知識
    7·1·1真實應力與真實應變
    7·1·2瑪辛特性
    7·1·3材料的記憶特性
    7·1·4載荷順序效應
    7·2局部應力-應變分析
    7·2·1滯后回線方程式
    7·2·2諾伯法
    7·3裂紋形成壽命估算方法
    7·3·1損傷計算
    7·3·2估算裂紋形成壽命的步驟
    7·4 算例
    8裂紋擴展壽命估算
    8·1脆斷與裂紋擴展的判別
    8·2疲勞裂紋擴展速度
    8·3疲勞裂紋擴展壽命估算方法
   第6章 可靠性設計
    1隨機變量
    1·1隨機變量的數字特征
    1·1·1期望(均值)
    1·1·2方差和標準離差
    1·1·3 變異系數
    1·2母體、個體和子樣
    1·3 常用的概率分布
    1·3·1正態(tài)分布
    1·3·2對數正態(tài)分布
    1·3·3 威布爾分布
    1·4隨機變量函數的數字特征的近似計算方法
    1·4·1泰勒展開法
    1·4·2變異系數法
    2材料的概率統(tǒng)計數據
    2·1常用材料的疲勞極限
    2·2常用材料的PS-N曲線
    2·3P-S-N曲線通用方程式中的常數ap和bp
    3疲勞強度分布的修正
    3·1應力集中敏性系數的統(tǒng)計參數
    3·2鋼件的尺寸系數的統(tǒng)計參數
    3·3鋼件的表面加工系數的統(tǒng)計參數
    4應力-強度干涉模型
    4·1函數f(x)和g(y)都是正態(tài)分布求可靠度
    4·1·1正態(tài)分布的代數運算
    4·1·2數值積分法求可靠度
    4·2圖解法求可靠度
    4·3蒙特卡羅法求可靠度
    5可靠度與安全系數
    6可靠度的置信度和置信區(qū)間
    6·1置信度
    6·2單側置信區(qū)間下限和最低可靠度
    7系統(tǒng)的可靠性
    7·1 可靠性模型
    7·1·1 串聯(lián)系統(tǒng)
    7·1·2 并聯(lián)系統(tǒng)
    7·2系統(tǒng)的可靠性特征量
    7·3 可靠性預測
    7·3·1數學模型法
    7·3·2 上下限法
    7·4可靠性分配
    7·4·1等分配法
    7·4·2 比例分配法
    7·4·3動態(tài)規(guī)劃分配法
   第7章 機械優(yōu)化設計
    1機械優(yōu)化設計的基本概念
    1·1優(yōu)化設計的數學模型
    1·1·1設計變量和設計空間
    1·1·2 目標函數
    1·1·3約束條件
    1·1·4數學模型
    1·2 設計空間中的可行域和目標函數的等值線
    1·2·1設計空間中的可行域
    1·2·2目標函數的等值線
    1·3優(yōu)化設計算法的基本思想
    1·4尺度變換,多目標優(yōu)化和離散型變量
    1·4·1尺度變換
    1·4·2 多目標函數的優(yōu)化問題
    1·4·3混有離散型設計變量的優(yōu)化設計問題
    2最優(yōu)化設計方法
    2·1一維搜索法
    2·1·1搜索區(qū)間的確定
    2·1·2黃金分割法(又稱0.618法)
    2·1·3二次插值法
    2·2無約束問題的優(yōu)化方法
    2·3約束問題的優(yōu)化方法
    2·3·1外點法
    2·3·2內點法
    2·3·3混合罰函數法
    3常用機構的優(yōu)化設計
    3·1平面連桿機構的優(yōu)化設計
    3·1·1運動學的優(yōu)化設計
    3·1·2動力學的優(yōu)化設計
    3·2凸輪機構的優(yōu)化設計
    3·2·1直動滾子從動件盤形凸輪機構的優(yōu)化設計
    3·2·2直動平底從動件盤形凸輪機構的設計
    3·2·3擺動滾子從動件凸輪機構的
    設計
    4零部件的優(yōu)化設計
    4·1圓柱齒輪和圓錐齒輪傳動的優(yōu)化設計
    4·1·1圓柱齒輪的優(yōu)化設計
    4·1·2圓錐齒輪的優(yōu)化設計
    4·1·3 實例
    4·2徑向滑動軸承的優(yōu)化設計
    4·2·1徑向動壓滑動軸承的主要參數
    4·2·2動壓軸承優(yōu)化的數學模型及實例
    5結構的優(yōu)化設計
    5·1橋式起重機箱形主梁的優(yōu)化設計
    5·1·1主梁的結構和受力分析
    5·1·2橋式起重機橋架主梁優(yōu)化設計的目標函數和設計變量
    5·1·3 橋架主梁的約束函數
    5·1·4優(yōu)化步驟
    5·2軋鋼機機架的優(yōu)化設計
    5·2·1 框架的強度計算
    5·2·2框架優(yōu)化設計的目標函數和設計變量
    5·2·3框架優(yōu)化設計的約束函數
   第8章 摩擦學設計
    1概述
    2彈性流體動壓潤滑理論的應用
    2·1潤滑狀態(tài)區(qū)域圖及應用
    2·2齒輪傳動彈性流體動壓潤滑設計
    2·3滾動軸承彈性流體動壓潤滑設計
    2·4凸輪機構彈性流體動壓潤滑設計
    3磨損計算
    3·11BM磨損計算方法
    3·2組合磨損計算方法
    3·3粘著磨損計算
    3·4磨粒磨損計算
    3·5 滾動軸承的磨損壽命
    4機車車輪與導軌之間的摩擦
   第9章 造型設計和人機工程
    1造型設計
    1·1機械產品的外形
    1·1·1外形的比例
    1·1·2外形的均衡與穩(wěn)定
    1·1·3外形的風格
    1·2機器形體的構成方法
    1·2·1形體組合
    1·2·2形體的過渡
    1·3機械產品的色彩
    1·3·1色彩的性質與要素
    1·3·2色彩的知覺感
    1·3·3機械產品的配色
    1·4機械產品的裝飾
    2人機工程
    2·1人體尺度
    2·1·1人體尺度數據
    2·1·2用身高確定設備高度和工作高度
    2·2視野
    2·3作用力
    2·4工作環(huán)境安全設計
    2·4·1工作環(huán)境安全設計要求
    2·4·2控制系統(tǒng)和操縱器
    2·4·3工作環(huán)境
    2·4·4事故預防
    2·4·5信號和顯示器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