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本《中國近代史》作為高等院校的歷史教材,從1977年初版至今,先后經過三次修訂,累計印行100余萬冊,在高等院校的歷史教學和廣大讀者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這對于編著者來說,既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說是鼓勵,因為編著者的勞動,通過教學實踐和讀者的檢驗,得到了公眾的承認;說是鞭策,因為編著者感到書中還有不少缺陷,需要改進。鑒于近些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和教學工作的進展,這部教材中的某些內容,已不能很好地適應客觀實際情況的需要,因此決定再作一次修訂。這次修訂,大體上是在保持原來框架的基礎上,對某些章節(jié)作了必要的調整;適當簡化了對若干歷史事件歷史過程的敘述;充實了一些社會經濟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對清朝統(tǒng)治集團的活動和變化情況,也略有增加。同時改正了某些史實錯誤,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在寫法上,觀點力求實事求是,中肯平實;文字力求樸實通暢,簡明扼要。按照高等院?,F(xiàn)行歷史學科的設置,本書的內容包括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這八十年的歷史。中國近代,是社會動蕩劇烈,國內外矛盾和斗爭復雜尖銳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內,充滿了侵略和反侵略、壓迫和反壓迫、變革和反變革、革命和反革命的斗爭。近代的歷史,既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一部苦難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斗爭史和光榮史。內容十分豐富,領域非常廣闊。作為中國近代史教材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根據(jù)歷史事實,講述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二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科學地分析和說明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使得學生和讀者通過這部教材,對于中國近代的歷史有一個比較系統(tǒng)、比較全面的了解,并且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基礎課非常重要,如果基礎打不好,繼續(xù)提高和深造也就比較困難。為什么要學習和研究中國近代史,這已經是勿需多說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因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發(fā)展;不了解中國的昨天和前天,也就很難真正了解中國的今天。我們當代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是從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脫胎而來的。學習和研究中國近代的歷史,就是要加深對近代歷史的科學認識,加深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從歷史中得到啟迪和智慧,受到激勵和鼓舞,增強愛國主義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自覺性,更好地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每一個歷史時代,都有其特定的社會時代內容和社會時代特征。而不同的社會歷史時代,又賦予那個社會時代的人們以不同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歷史使命。所以學習和研究歷史,只能從特定的歷史實際出發(fā),而不能從主觀意志和抽象的原則出發(fā)。研究者們可以這樣那樣地觀察歷史,分析歷史,評說歷史,然而卻不能改變歷史、重鑄歷史。對于同樣的歷史事實、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等,研究者可以用不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研究,在眾多的研究方法中,應該力求堅持科學的態(tài)度和科學的方法,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也就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和方法。近代中國社會最基本的歷史實際是什么?那就是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國內封建統(tǒng)治的壓迫相結合,把一個獨立的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這兩個強大的反動勢力,一方面殘酷地壓迫和剝削中國人民,一方面又嚴重地阻礙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為了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tǒng)治,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取得社會進步,進行了一百多年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近代中國歷次反侵略戰(zhàn)爭,歷次變革和革命,都是為了完成這一偉大歷史任務而進行的。近代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結構及其變化發(fā)展,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近代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科學論斷是符合歷史實際的,而且為國內絕大多數(shù)歷史學者所公認。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tài),是在世界資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和中國的封建社會日趨沒落、封建統(tǒng)治日益腐朽的條件下逐步形成的。這個畸形社會形態(tài)的形成也是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過程。通常說的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并不是說鴉片戰(zhàn)爭的炮火一停,《南京條約》的墨跡一干,中國社會的性質立刻就發(fā)生了變化,而是說以鴉片戰(zhàn)爭為開端,中國就開始喪失了獨立和領土主權的完整。而由于外國侵略者接踵而至,侵略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從中國攫取的侵略權益也越來越多,中國獨立主權和領土的喪失日趨嚴重,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與此同時,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結構和社會階級結構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因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也愈益顯著。近代中國既不是完全獨立的國家,也不是完全由帝國主義統(tǒng)治的殖民地;既不是完全由封建的生產方式和宗法制度構成的封建社會,也不是主要由近代工業(yè)生產方式和資產階級統(tǒng)治構成的資本主義社會。同以往的封建社會相比而言,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體上有如下幾個特點:一、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雖然破壞了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但是封建制度的根基,即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依然保持不變。二、民族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并且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控制和阻礙下,它不可能得到正常的發(fā)展。三、中國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雖然日益腐敗,然而它卻得到帝國主義的支持,即或在封建皇帝被推翻之后,代之而起的北洋軍閥,仍然是依附帝國主義的封建勢力的代表。四、帝國主義不但控制了中國的政治、軍事統(tǒng)治權力,而且憑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所攫取的各種特權,操縱了中國的經濟命脈。五、由于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壓榨,再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造成了中國的經濟貧窮和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極端困苦,更無民主、自由可言。這些情況,就決定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國近代的變革和革命,就是在這些主要矛盾的基礎之上發(fā)生和發(fā)展起來的?;诮袊鐣前胫趁竦匕敕饨ㄉ鐣@一基本事實,在中國近代史教材的編寫和講授中,強調反帝反封建的斗爭,著重講述政治史,這無疑是必要的和正確的,不如此,就不足以反映基本的歷史實際,不足以體現(xiàn)歷史與時代精神的統(tǒng)一。然而,也無可諱言,以往包括本書在內的一些有關中國近代史的教材,在正確地強調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同時,卻對中國近代社會其他方面的情況反映不夠,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反映歷史的多樣性和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比如,在強調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的時候,往往忽略了社會經濟生活和思想文化斗爭;在強調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壓迫的時候,往往忽略了諸如人口流動、自然災荒、城鎮(zhèn)鄉(xiāng)村、風俗習慣等社會問題;在強調變革與革命以及人民群眾巨大作用的時候,往往忽略了統(tǒng)治階級和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斗爭,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政局變化等等。而這些社會問題,特別是經濟和思想文化問題,都與近代中國的政治、軍事斗爭,與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遷發(fā)展、新陳代謝,息息相關。為了有助于讀者比較全面地了解中國近代社會和中國國情,在這次修訂的時候,適當增加了這些方面的內容。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仍然很不充分,很不全面,這是要請讀者諒解的。近代中國的歷史證明,在許多西方國家早已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的歷史條件下,落后了的古老中國,在飽受侵略和欺凌宰割的困境中,要走向近代、走向世界,斗爭是何等艱難困苦,道路又是何等坎坷曲折。為了救亡圖存,振興中華,在一百多年中間,幾代中華兒女付出了多少血的代價,才走完了這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終于在全世界面前站立起來?,F(xiàn)在,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正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繼承前人的遺志,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振奮民族精神,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開創(chuàng)前無古人的偉業(yè),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開辟美好的未來。在新的萬里長征中,中華民族各族人民,仍然要肩負歷史的重擔,作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長途跋涉。在新的開拓和創(chuàng)業(yè)的實踐中,人們必將會從近代中國的歷史中獲得精神滋養(yǎng)和思想教益。尊重歷史,學習歷史,有助于認識現(xiàn)實,有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忽視歷史,忘記歷史,必將受到歷史的懲罰。歷史是民族的記憶,是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丟棄優(yōu)良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不可能憑空創(chuàng)造新的社會文化。不論時代怎樣前進,社會怎樣發(fā)展,總不能割斷歷史?!耙允窞殍b”、“鑒往知來”,不失為發(fā)人深省的歷史名言。學無止境,知識無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深化和提高,發(fā)展和繁榮,有待史學界同志們的共同努力。本書雖然又經過一次修訂,但缺陷和不足之處仍然不可避免,誠懇地希望得到批評和指正。參加本次修訂的有李侃、李時岳、李德征、楊策、龔書鐸等同志,全書由龔書鐸同志通閱統(tǒng)改。本書從開始編寫到歷次修訂,一直得到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學院、東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大學等院校領導和史學界同行的大力支持,并得到國家教委有關同志的指導。這次修訂,山東大學和中央民族學院又給予熱心支持和幫助。在審閱定稿過程中,承中國人民大學王汝豐教授、李文海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劉振嵐教授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負責這次修訂編輯工作的陳錚同志和李占領、沈致金同志,也盡了很大的努力。謹在此向有關單位的領導和各位學者、編輯同志致以誠摯的感謝。編者1993年9月請讀片斷:俄國是一個長期處于封建農奴制的國家。從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它也開始了原始資本主義積累的過程,18世紀后期出現(xiàn)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19世紀初開始在棉織業(yè)中使用機器生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直到19世紀前半期,封建經濟仍占統(tǒng)治地位。歐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始終伴隨著暴力和掠奪?!奥訆Z是一切資產階級的生存原則?!雹匐S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資產階級開始尋找新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市場,開拓更為廣闊的殖民地?!百Y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tǒng)治范圍,如果不開發(fā)新的地方并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卷入世界經濟的漩渦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發(fā)展?!雹谝杂鵀槭椎臍W美資本主義國家早就對中國及東方各國懷有野心。16世紀末,英國殖民勢力開始侵入印度,并于1600年建立東印度公司,以壟斷東方貿易。之后,英國又對阿富汗、波斯、緬甸、印尼等國進行侵略滲透。1637年,英國兵艦四艘駛抵中國廣東,不顧明朝政府的禁令,竟然闖入珠江,炮擊并占領虎門炮臺。中國軍民堅決抵抗,擊退侵略軍。1793年,英國以祝賀乾隆皇帝八十壽辰為名,派遣馬嘎爾尼率使團來華,提出開放寧波、舟山、天津等地為商埠,割讓舟山附近的島嶼與廣州附近的地方,減輕稅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絕。爾后,英國兵船多次侵擾我國東南沿海。1825年,英國爆發(fā)了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為了擺脫危機,英國資產階級更加緊推行殖民擴張,一些侵略分子不斷公開鼓吹武裝侵略中國。1832年,英船“阿美士德”號竄到中國沿海測量港灣航道,調查港口情況,并繪制地圖。1836年,英國政府代表、駐華商務監(jiān)督義律,揚言要用武力對付中國。法國在亞洲的侵略目標主要是越南和中國。1640年,法國開始對華貿易活動。法國在打開商品市場的同時,特別重視利用宗教作為侵略工具。1660年,法國成立了中國公司。隨后,不斷派遣傳教士來華。1698年,第一只法國商船抵達中國,其中就有一批傳教士隨船而來。法國的天主教傳教士私入中國內地者日多。19世紀30年代,法國工業(yè)進一步發(fā)展起來,因而也加緊向外擴張勢力。美國在獨立之后就極力向海外伸展勢力。1784年,開始與中國通商。其對華貿易的開展較其他國家雖晚,但發(fā)展很快,商船數(shù)由1789年的15艘,增至1832年的62艘。1835年,美國組織東印度洋艦隊,執(zhí)行其對遠東的“炮艦政策”。沙皇俄國本來同中國并不接壤。16世紀下半葉,沙俄越過歐亞交界的烏拉爾山,迅速向東擴張。17世紀中葉,武裝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和貝加爾湖以東地區(qū)。沙俄的侵略行徑,遇到中國軍民的抵制和反擊。1689年,中俄兩國經過平等協(xié)商,訂立了《尼布楚條約》。1727年,中俄雙方又簽訂了《布連斯奇條約》。這兩個條約規(guī)定了兩國東段和中段邊界。東段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肯定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領土;中段以西起沙賓達巴哈、東至額爾古納河(這段邊界目前大部分為蒙俄邊界)為界。清代我國的西部疆界在巴爾喀什湖。自18世紀初葉起,沙俄侵略者不斷侵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我國領土,相繼吞并了西部哈薩克和北部哈薩克。與此同時,沙俄還對我國進行經濟掠奪。在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一個較長時期內,沙俄在對華貿易方面,比其他歐洲國家處于有利的地位。編輯說明:《中國近代史》原是山東大學歷史系、山東師范學院歷史系、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和研究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一些同志編寫的試用教材。參加初稿編寫的有李德征、陸景棋、徐緒典,宋青藍、胡濱,朱寧、楊策、莫俊卿、郭毅生,劉文源、李咸中、張守常、陳桂英、梁義群、龔書鐸同志。參加初稿修改的有李德征、徐緒典、李宏生、宋青藍、朱寧、楊策、劉文源、龔書鐸、李侃同志。書中辛亥革命一章的初稿是由李時岳同志提供的,其中“辛亥革命的勝利和失敗”一節(jié)的初稿則是趙矢元同志執(zhí)筆的。本書初版出書后,承蒙許多同志提出寶貴意見。這次修訂,除對若干內容作了修改以外,還訂正了一些史實的錯誤。參加修訂的有李侃、李德征、楊策、胡濱、龔書鐸、郭毅生同志。本書在編寫與修訂過程中,吸收了一些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得到不少單位和同志的幫助與關心,在此表示感謝。由于編寫者水平所限,書中缺點和錯誤之處自不可免,希望同志們隨時提出批評意見,以便再版時有所改進?!吨袊贰肪帉懡M197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