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鐸(1898—1958)現(xiàn)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考古學家。筆名西諦、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長樂,生于浙江永嘉。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學習,五四運動爆發(fā)后,曾作為學生代表參加社會活動,并和瞿秋白等人創(chuàng)辦《新社會》雜志。1920年11月,與沈雁冰、葉紹鈞等人發(fā)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并主編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文學周刊》,編輯出版了《文學研究會叢書》。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編《小說月報》,倡導寫實主義的“為人生”的文學,提出“血與淚”的文學主張。大革命失敗后,旅居巴黎。1929年回國。曾在生活書店主編《世界文庫》??箲?zhàn)爆發(fā)后,參與發(fā)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創(chuàng)辦《救亡日報》。和許廣平等人組織“復社”,出版了《魯迅全集》、《聯(lián)共黨史》、《列寧文選》等??箲?zhàn)勝利后,參與發(fā)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創(chuàng)辦《民主周刊》,鼓動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斗爭。1949年以后,歷任文物局局長、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民間研究會副主席等職。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失事殉難。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雜記》,專著《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通俗文學史》、《中國文學論集》、《俄國文學史略》等。有《鄭振鐸文集》。他的散文在藝術、思想質量上,在真善美、才學識諸方面都取得相當成就。當然,也無須諱言。由于他創(chuàng)作個性的明快率直,有時隨興所至,或過于激動,語句可能推敲不夠,缺少修飾,布局可能嫌得粗糙等;又由于他是一個學者,有時引征考證過多,包括一些難懂的古文,不免使藝術性沒淹于學術性之中;又由于他一生各時期思想發(fā)展有急有緩,生活視野有寬有狹,從而也影響到他的某些散文的意境;等等。然而,總的說來,他大部分的散文,文字平淡而見新意,章法輕松而見嚴謹,讀者能直接接觸到作者的心,猶如當面傾聽其談吐,渾然忘卻這是一種文字的表現(xiàn)——這不正是一種相當高超的藝術境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