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編這部書的想法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我那時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開始講授“西方西典文化”(從柏拉圖至19世紀)和“20世紀西方文論”。當時遇到兩個困難:一是教材不足。我們用的教材是:HazardAdams編的CriticalTheorySincePlato,HazardAdams和LeroySearle合編的CriticalTheorySince1965和DavidLodge編的20thCenturyLiteraryCriticism。這三種書都是進口的,書價頗高,且需外匯。聽課的人不少。除了研究生,還有國內訪問學者,往往多達二十余人。而每種書籍卻只有十余本。“僧多粥少”,不得不兩人合用一本書。這對學習顯然不利。后來,書的數量雖略有增加,仍不能做到人手一本。其實不少大學的外語系也想開西方文論課,卻苦于缺乏教材。再者,眾所周知,西方文論即便對于西方的大學生、研究生來說,也是一門難對付的課程,讓許多學生望而生畏。西方文論不同于我國文論。我國文論強調人的情感和個人經歷,關注文采、文體和審美精神,比較容易讀懂。西方文論則重理論和理性,不那么重視感悟。因為強調邏輯、推理、闡述、論證以及論證的依據,就比較抽象、晦澀,難懂。不少西方文人寫出的詩、散文、戲劇,讀起來讓人賞心悅目??墒?,一寫文論,文章就變得抽象、晦澀,讓人莫名其妙。西方人讀西方文化尚且如此,我國的青年大學生“啃”洋文論,其艱苦是可想而知的。授課者也覺得文論課不好講。如果把原本抽象、晦澀、難懂的西方文論,講得也抽象、晦澀,豈不是要把聽課的學生送入夢鄉(xiāng)?師生對這兩門課程均有一種愛恨交織的復雜感情:愛其有用,愛其涉及的知識面之廣(文學、藝術、美學、哲學、歷史、心理學、社會學……);恨其抽象、難懂。顯然,要深入淺出地把西方文論課講好,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以上種種使我萌發(fā)了編一部適合我國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使用的西方文化書籍的念頭。近年來,我國知識界掌握英語的人日益增多,對西方文論有興趣者也不在少數。我相信這部書的讀者不會僅限于大學外語系的師生。編這部書有兩個目的:一是解決想讀書卻讀不到書的問題;二是設法讓我國讀者(主要是懂英語的讀者和青年學生)讀懂這難讀懂的英語版西方文論。為此,我想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精選材料。文論和文論家不求全,只選各歷史時期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論家和文論。鑒于一個學期只有16或17周的上課時間,不少重要的文論家也只好割愛。入選的文論也不求其全,只選用每篇文論中必須掌握的部分,略去那些并非非讀不可的段落。使讀者既不失全貌,又能掌握一篇文論的精華及其主要思想論點。我曾經同我國及美國教授和學西方文論的教授、研究生、大學生研討過西方文論的教學。把這研討所得和近幾年教學的心得也溶入此書的編寫中。近年來,關于西方文論的中文版專著和譯作已有多部問世。這部書的文論文本和參考書目用英語,作者介紹和內容提要用中文。關于注釋,考慮到本書的讀者主要是大學英語系的本科生、研究生,注釋中絕大多數人名、地名和書名不譯成中文,以便讀者熟知這些英語名詞。注釋的選擇原則是:構成理解困難的;有利于擴充學生知識的。一般英漢詞典和英英詞典能解決的,不注釋。這部書的文論選自:Adams,Hazard.Ed.CriticalTheorySincePlato.NewYork:Harcourt,1971.Adams,Hazard&SearleLeroy.Ed.CriticalTheorySince1965.Tallassee:FloridaStateUniversityPress,1990.Richter,David.Ed.TheCriticalTradition,ClassicTextsAndContemporaryTrends.Boston:BedfordBook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