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介紹了花類本草的歷史沿革,在日常生活和臨床上的應用,現代研究和關于花類本草植物學的一般知識,以及與中華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等。下編介紹了n7種花類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制劑應用、產地和異名,其后還附有組方選錄、有關文獻摘錄等內容,最后附有藥名和方劑名索引,便于讀者查閱。全書集專業(yè)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既可作為中藥學專書,供臨證者參考使用;又適合廣大群眾,特別是中醫(yī)藥文化愛好者閱讀。[前言]前言本草是中醫(yī)藥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治療、預防和保健等各個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沒有藥就沒有醫(yī),沒有藥學的長足進步就沒有臨床醫(yī)學的全面發(fā)展。因此,中藥學的學科建設,直接關系到中醫(yī)藥學術體系整體水平的提高。中醫(yī)學在兩千多年發(fā)展過程中,已形成了基礎理論和內、外、婦、兒等門類齊全的學科體系。相比之下,本草學的分科建設相對滯后,歷代的本草著作以擴編、簡編或節(jié)編居多,而像《海藥本草》、《救荒本草》之類學科化著作則明顯偏少。因此,根據本草的類別、功用、氣味等特性,本草學進行科學分類和系統(tǒng)整理,使之更加專業(yè)化、學科化、實用化,這是今后本草學整理研究的重要內容。數十年來,接連不斷出版了數以百計中醫(yī)學叢書,但藥學要么作為中醫(yī)叢書中的一本、要么干脆沒有被列入叢書之中。迄今為止,尚無本草方面的系列套書。因此,我們根據本草的類別、功用、氣味等特性,組織編寫了這套系列叢書。我們的工作是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展開的,其中參考和引用了大量歷代的中藥學著作。因此,我們非常感謝藥學界前輩為我們提供進一步努力的方向。我們的目的重在創(chuàng)新,旨在以新的視野、新的思路來面對本草的學科建設,以期對本草學的發(fā)展將起到一定的拋磚引玉作用。本套叢書共10部:即《香藥本草》、《海洋本草》、《蟲類本草》、《菌類本草》、《食用本草》、《礦產本草》、《動物本草》、《花類本草》、《庭院本草》和《毒性本草》。其間雖有少量的交叉內容,但由于編寫角度不同,在總體上不會有重復雷同之嫌。在體例上,每書分為總論、各論和附錄三個部分,總論為概述歷史沿革、本草特性、臨床應用和現代研究等,各論為分類論述每一味本草的性味、功效、作用、成分、附方等,附錄為本草與方劑索引。本套叢書為學術著作,同時兼顧普及性的讀者,科學性、可讀性、實用性強,讀者面寬,特色鮮明,既可作為中醫(yī)藥臨床、教學和科研人員的重要參考著作,也適合于中醫(yī)藥愛好者和一般讀者。我們堅信,本套叢書的出版,必將為本草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視野,這也是我們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