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規(guī)民法法律與歷史:論《德國民法典》的形成與變遷

法律與歷史:論《德國民法典》的形成與變遷

法律與歷史:論《德國民法典》的形成與變遷

定 價:¥25.00

作 者: (德)羅爾夫·克尼佩爾(Roff Knieper)著;朱巖譯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叢編項: 當代德國法學名著
標 簽: 民法

ISBN: 9787503641909 出版時間: 2005-02-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1cm 頁數: 332 字數:  

內容簡介

  如果瑞士沒有那么遲緩的話,德意志帝國民法典就會結束19世紀這個法典編纂時代。與其他民法典受到的批評相類似,對《德國民法典》的批評亦表現(xiàn)在:其為自由主義、啟蒙運動、理性法和羅馬學說匯纂法學的晚熟果實,但可能是出于《德國民法典》公布于世紀末的原因,對《德國民法典》提出的批評遠比對1907— 1911年《瑞士民法典》或1992年《荷蘭民法典》所作的批評為甚。隨著批評傾向的變化,目的亦隨之發(fā)生變動??梢源_定的是,《德國民法典》最終廢除了在德國生效近幾個世紀的德國普通法。從《德國民法典》中很快發(fā)展出了與英美法系具有深刻區(qū)別的模式。但這并不妨礙采用相似方法解決民法基本問題。同以往一樣,歷史和社會運動不受制于清楚劃分時代序列的嘗試。然而在本書中時期的劃分是必要的、可能的,并且也必須進行這種嘗試,但這始終是在保持時間的非同步性的條件下進行的。雖然有許多人對《德國民法典》提出批評并呼吁對其進行改革,且其中一部分批評聲勢浩大并且是原則性的,但《德國民法典》在較長時間內沒有發(fā)生變動,這超出了提出批評和呼吁改革的人們的預料。這恰是在一個世紀之后討論此現(xiàn)象的充足理由,特別是其他民法典或長或短的周年紀念日已經不遠。同其他諸多文本一樣,《德國民法典》亦允許諸多解讀。這種解讀展開于人與人格人(MenschundPerson)、人類本質與人類理性、自治與管理、平等與權力、主體與客體、具體與抽象、穩(wěn)定與變遷、歷史與永恒、民族與國家的對立二極之間。這是社會性的矛盾和問題,它們不僅使法學者感興趣,而且在文化學范圍內也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德國民法典》和其他民法典為此提供了素材,分析這些素材有助于這些問題的解決。我個人的興趣源自長時期對民法的研究,源自自己所處的不同位置以及在不同國家的逗留。確切地說,更多的是出于個人原因而非歷史偶然——在以前一些共產主義社會開始制定新的民法法典并且一些政府邀請我共同參與制定工作之后,我的興趣日益增加。這是一個重大的契機,它要求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歷史。我非常感謝芭芭拉·克尼佩爾(BarbaraKnieper)、彼得·德勒德(PeterDerleder)、羅納德·坎德哈德(RonaldKandelhard)和托馬斯·邁耶爾(ThomasMeyer)。他們充滿愛意的、理智的、毫不吝嗇的批評伴隨著我的整個寫作過程,并且沒有因為我固執(zhí)己見而喪失耐性。此外,芭芭拉與我共享生活的孤獨與自由,并沉浸在自己的寫作思路之中。哈爾嘎·梅爾考德(HelgaMeierkord)在世紀末仍不乏耐性地致力于手寫稿的錄人工作,在此我向他表示感謝。羅爾夫·克尼佩爾 1996年3月于不來梅,科爾法斯科

作者簡介

  朱巖,男,1972年11月出生,江蘇連云港人。1995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1996年起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yè),師從當代著名法學家王利明教授,1999年獲得法學碩士學位。現(xiàn)為德國不來梅大學法學博士研究生,師從德國法學家RolfKnieper教授,學習和研究方向為中國民法、德國民法和比較私法。

圖書目錄

當代德國法學名著總序
作者中譯本序——中國的任務
作者前言
翻譯凡例
第一章 自由、理性、情感、結構和法律中心主義問題導論
第一節(jié) 為什么隨著時間的變遷,個人、私人和國家會徘徊于中心地位與次要地位之間
第二節(jié) 為什么法律中心主義并沒有退居次要地位?
第二章 《德國民法典》的形成與法典全貌
第一節(jié) 法典化緣何成為19世紀這一時代的任務?
第二節(jié) 如何準備、起草《德國民法典》,其遭受什么樣的批評,其如何被通過?
第三節(jié) 為什么《德國民法典》的最后文本負有承擔德國普通法的義務;雖然人們批評法典缺乏現(xiàn)代性、社會性以及批評法典沒有引起社會改革,但為什么此種批評卻有失公正?
 一、結構與內容
 二、比較法的評價
 三、社會問題
 四、公的層面
第三章 論人、人格人和法律主體的自由和義務以及重點探討人法、家庭法和繼承法
第一節(jié) 為了規(guī)定權利能力,學理為什么首先將所有的人(Menschen)定義為人格人(Personen),然后將所有人格人定義為人
 一、一般的權利能力
 二、意志天賦作為結構上的障礙
 三、在結構上克服“意志天賦”的結構所帶來的局限
第二節(jié) 為了能夠被視為完整的人格人和法律主體,人應如何具有此種性質
 一、通過滌凈情感在規(guī)范上純化自由,通過滌凈意愿在規(guī)范上純化意志
 二、思辨想像中的人作為道德的人(PersonneMorale),或者:先驗的庸
   俗化(Banalisierung)
 三、理性的(法律抽象的)人與機械化世界的統(tǒng)一
第三節(jié) 為了能夠被視為完整的法律主體,人是如何在近代的理性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并且如何解釋此種創(chuàng)造? 
第四節(jié) 家庭及支撐家庭的法律是如何產生、如何維護理性自由中的法律主體,而這對家庭和支撐家庭的法律來說總是很難做到的
 一、問題
 二、《德國民法典》原初方案中的家庭世界與財產世界
 三、家庭法的改革四、困難的、令人不安的告別家長制家庭
第五節(jié) 在結構上應如何接受家庭--人和情況
 一、機械的人
 二、存續(xù)兩個世界的結構
 三、作為倫理的國家
 四、民法的程式化(Schematsierung)
 五、虛擬化(Vitualitat)人的情況
第四章 論行為的自由與義務并著重探討債法
第一節(jié) 為什么市民社會中的法律主體的行為只受制于由國家制定、以強制力加以保障的民法并且就民法本身而言,為什么其受制于市民社會
 一、意志自由理論中作為“困境”的義務
 二、經由國家法律形成的義務——合同要約
 三、經由國家法律形成的義務——合同
 四、在理性中,意志自我拘束作為經由法律而形成的意志本質認同性
 五、困難地并充滿憂慮地告別理性拘束中的自由意志
 六、通過國家與法律所形成的義務的歷史特殊性
第二節(jié) 為什么改革和法律的進一步發(fā)展并沒有使民法典的基本框架失效,其也沒有必然改進法的狀況,但是人們?yōu)槭裁磪s一再試圖改革和推動法律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法律的必然不完整性
 二、必要的法律發(fā)展及其失敗的例子
 三、家庭法與債法的矛盾交匯
 四、對法典文本解釋的變化
第三節(jié) 為什么諸理論并沒有使《德國民法典》的基本觀點失效,且該理論并不必然改進法典的實踐,但為什么人們卻又一再嘗試?
 一、意志原則結構的命運
 二、自我決定(Selbstbestmlnung)的結構命運
 三、有機的團結(OrganischeS01idaritat)?
 四、作為一般的功能者的法律載體? 
 五、一個話語的人類學? 
 六、實質化(Materialisierung)
第四節(jié) 為什么義務和權利已經存在了統(tǒng)一的法律基礎,債法卻仍然規(guī)定了二分法?
 一、履行義務
 二、支付貨幣的義務的法律
第五章 論所有權的自由和義務,重點討論物權
第一節(jié) 為什么形式、內容、對象和功能表明《德國民法典》將所有權法和物權法置于債法之后是正確的?
 一、劃分的思考
 二、所有權形式
 三、使用權和處分權
 四、作為人與人關系物化形式的所有權
 五、所有權的客體
 六、用益義務和處分義務
第二節(jié) 為什么靜態(tài)和規(guī)范的物化不斷解體,并且這消解了所有權?
 一、問題
 二、財產法上的公的義務
 三、擴張所有權的概念?
 四、債法的擴張
 五、物本身作為經濟財產
 六、對象在本質上轉化(Transsbustantiation)到貨幣中寫在東方:后記
附錄
參考書目
內容對照索引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