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音樂史上,通常認為第一部有聲影片是1927年10月在美國上映的《爵士歌手》。這部敘述一個貧苦的猶太歌手成名史的影片,無非是該片加上4首歌曲、幾句對白和一些音樂伴奏而已,由名噪一時的爵士歌手埃爾·喬爾森領銜主演。美國觀眾爭先恐后涌向電影院,他們看到歌手嘴唇的翕動與唱詞完全吻合,大為驚訝。這部影片在電影史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從此宣告了有聲電影時代的到來。最初幾年的美國有聲影片多半是歌舞片——把百老匯舞臺上走紅的歌舞節(jié)目搬到銀幕上。即使是故事片,也少不了安排角色唱上幾首,正因為“有聲——“有了歌聲”,才使人們對電影有了新的認識,才為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美國音樂片取得商業(yè)性的成功也帶動了歐洲各國紛起仿效,例如法國1930年推出的《在巴黎屋檐下》和1931年的《百萬富翁》,德國1930年推出的《加油站三雄》和1931年的《國會在顛簸》等。蘇聯(lián)音樂片也從30年代初起步,例如影片《迎展計劃》、《快樂的人們》、《大馬戲團》、《伏爾加一伏爾加》等,其中的音樂,尤其是插曲,受到極大的歡迎,往往隨著影片的上映而全國傳唱。電影成了推廣歌曲得力的載體。電影發(fā)展到后來,音樂,尤其是歌曲,越來越顯示其在影片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于是,不僅是音樂片,甚至非音樂片(故事片、驚險片、紀錄片、美術片等)也往往有優(yōu)美動聽的插曲,傳唱一時,如:印度《流浪者》中的《我是流浪兒》、日本《人證》中的《草帽歌》、法國《夜之門》中的《落葉》、意大利《媽媽》中的同名歌曲、墨西哥《生的權利》中的《睡吧,小寶貝》、蘇聯(lián)《幸福的生活》中的《紅莓花兒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原是一部全蘇運動大會文獻紀錄片中的一首插曲,如今已傳遍了全世界。至于印度、巴基斯坦、朝鮮等國家,幾乎沒有一部影片沒有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