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舊事重溫·根據(jù)地的憲政建設王建民前不久,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調查”、“中國報道”等欄目,詳細報道了東北某地農村民主選舉村委會的全過程。事先無任何上級圈定的候選人,選舉完全是自由、平等、公開的。當?shù)厝朔Q之為“海選”。每位競選人都要在選民大會上發(fā)表“政綱”,回答選民提問。有意連任的前任村委會成員常常不得不回答選民的批評性質詢。這是真正的民主選舉。這樣的事被當作很大的話題張揚于媒體,說明它于我們是一件新鮮事。不過,生出這種新鮮感只是由于我們與之相違已久;早在半個世紀前,我們就曾經有過在政治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民主政治,這里刊出的幾幅老照片再現(xiàn)了當時的一些情景。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在抗日敵后根據(jù)地及后來的解放區(qū)曾實行過較為廣泛的民主政治。在農村,村長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的?!蛾兏蕦庍厖^(qū)各級參議會組織條例》規(guī)定:村長、行政村主任由選民大會直接選舉之,每半年改選一次。為動員全社會的抗日力量,在根據(jù)地鄉(xiāng)級以上各級政權實行一種叫做“三三制”的制度,規(guī)定無論民意機關還是行政機關,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其他抗日黨派中的進步勢力和中間勢力各占三分之一。在根據(jù)地,一切擁護抗日的人,包括地主和資本家在內,都享有民主權利。在一個有著千年專制重負的國度里,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無邊的政治黑暗中,抗日根據(jù)地的民主施政對于浴血爭取共和的中國人來說,不能不激起極大的希望。許多抱有民主信仰的觀察家給予了熱情關注,并為之欣喜和興奮。1939年底至1940年上半年,李公樸先生在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進行了六個多月的觀察采訪,寫成了《華北敵后——晉察冀》一書,書中生動地記述了他目睹的民主政治景象:在進行村長選舉的日子里,滿街是紅紅綠綠的標語,書有“選舉真正的代表”,“選舉認真辦事,不怕困難的前進分子做村長”,“選舉代表群眾利益的村長”一類的口號。有的村子還在選舉日搭彩樓牌坊,形同節(jié)日。圖①記錄了某抗日根據(jù)地舉行選舉大會的場面,主席臺一側立柱上“迅速結束一黨專政”的標語赫然在目,代表了根據(jù)地民眾對民主憲政的追求。據(jù)公樸先生觀察,選民參與率各村平均超過百分之八十。他還特別描述了婦女在選舉中的踴躍表現(xiàn)。在整個根據(jù)地,不只在政治生活中,在其他方面,在經濟、教育、文化生活中也充滿著民主精神。在公樸先生眼里,“抗日民主之花開遍了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