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飛,無疑是20世紀中國油畫百年史上值得記載的重要人物??鋸堃恍┱f,陳逸飛的成就和成功是一個神話。近年在亞洲藝術界、在中國社會掀起大波乃至狂飄的,是陳逸飛及其畫作在藝術市場接二連三創(chuàng)下的新高:1991年,《潯陽遺韻》在香港佳士得以137.5萬港幣成交,首創(chuàng)中國油畫作品過百萬元的紀錄。1994年,西藏題材的《山地風》,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會上,以286萬人民幣高價拍出。1997年,《罌粟花》以387萬港元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成交,創(chuàng)下迄今為止中國油畫作品最高成交紀錄。國際上最具權威的現代藝術機構瑪勃洛畫廊,1996年與陳逸飛簽下3年合同,去年又續(xù)簽3年,有幸與之簽約的世界頂級畫家僅20來位,陳逸飛成為該畫廊首位代理的亞洲畫家。1991年至1997年的7年間,香港佳士得、蘇富比、北京嘉德等拍賣行18次油畫專場拍賣,陳逸飛13次躋身10強,其中1O次拔得頭籌。評論家朱浩云認為,陳逸飛“這些佳績足令所有中國油畫家望塵莫及”。這樣的論斷也許有些極端,但表達了難以否認的事實。其實,陳逸飛在藝術界引起的震動遠比上述數字更為深刻和持久,說明陳逸飛現象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話題。早年,他在革命歷史題材上的膽識和突破,為初出茅廬的青年畫家奠定了不俗的起點。1980年出國后,有過一段時日的沉寂,但伴隨他的歸來,是在西洋樂女系列、古典仕女系列、江南水鄉(xiāng)系列、西藏風情系列的聲名鵲起。平心而論,在創(chuàng)作上突破一個題材已經是十分幸運的了,在跨度如此寬廣的領域頻頻突圍,屢戰(zhàn)屢勝,確是十分難得的。陳逸飛帶來的無可辯駁的國際性影響,更是中國油畫走向世界的一個相當有價值的話題。與此同時,陳逸飛突然宣言向電影進軍。1993年,陳逸飛導演了電影《海上舊夢》;1995年又推出影片《人約黃昏》并進人戛納電影節(jié);接下來,《逃亡上?!酚址忡R停機,進人后期制作。一位著名畫家闖人電影圈本身就是一條新聞,而畫家視角的取材、敘事、構圖、用光、設色和剪輯及其獨特效果,更給電影人一次次不小的刺激。1997年開始,陳逸飛跳起霓裳羽衣舞。他接連創(chuàng)辦兩家服裝公司,推出“Layefe,”(逸飛)和“三逸”兩個個人服飾品牌。當融古典和現代美感于一身的新款服飾開始在東方明珠上海風行的同時,陳逸飛也成為中國藝術家規(guī)?;\用個人無形資產,在時尚消費品市場上登臺亮相第一人。陳逸飛在環(huán)境藝術方面的探索盡管暫未產生轟動效應,卻實實在在為上海這一國際大都市特別是浦東中央綠地新區(qū)的設計和長壽路改造,增添了些許合乎人性、貼近自然、呼應時代的韻律。陳逸飛以對美的渴望和天才的感應,在繪畫、電影、服裝設計、環(huán)境藝術、模特經紀等寬廣的領域,一次次完善、詮釋和延伸著大美術的觀念。支持他的不僅僅是對美的宗教般的虔誠,更有像所有成功藝術家一樣全身心的癡迷與投人。20世紀末早已是神壇坍塌、神仙缺席、神話貶值的年代,面對陳逸飛近乎神話的藝術奇跡,眾說紛紜。我們卻不認為這是海市蜃樓般的虛幻,幾乎沒有太大的難度就可以找出陳逸飛巨大成功的基本理由:——不俗的根底。陳逸飛出生于浙江,在上海長大,從小即具備繪畫的天分,20歲不到便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上海美專。嚴格、系統(tǒng)的專門訓練,加上酷愛藝術而滋生的自覺追求,造就了他堅實的藝術根底。而80年代在美國乃至歐洲的游歷,極大地豐富了其藝術視野。他把技術和藝術結合起來,把東方和西方融合起來,塑造了其獨特的藝術個性,奠定了其作品獨有的藝術價值?!M取的勇氣。陳逸飛可以稱得上少年得志,他在每一個年齡段創(chuàng)造的驕人佳績,不僅僅令同代人稱羨,在當時也必定引起整個藝術界的矚目。在強手如林的畫壇,出過一次這樣的風頭已令人心滿意足了,可是,陳逸飛從沒有急流勇退,以“舍得放棄現成的東西,為將來更大的成功去付出”的理念,他終于從上海走向世界,從畫室走向更大的空間,從創(chuàng)作的平地走向藝術的高原。瑰麗常在險遠,超越險遠的毅力和勇氣更煥發(fā)出迷人的人性的光輝?!y得的機遇。陳逸飛油畫逐漸成熟之際,恰逢中國藝術市場的塵封多年后的啟動。藝術品購藏的久違的熱力、買方市場強勁的實力,為陳逸飛在藝術和市場的登臨中鋪墊了厚實的階梯,使其藝術理想與商品價值同時得到實現。在商業(yè)神話屢屢登場的市場經濟舞臺上,偶爾上演一場藝術的神話劇是藝術家之幸,更是文化藝術界之幸。神話是迷人的,神話作者和編者都是現實的人。把有關陳逸飛的種種話語—舊話、趣話、實話、反話、心靈獨白與善意詰問收集歸納起來,或長或短,亦中亦西,嘗試在更廣闊的藝術論述空間,解析陳逸飛不同的面貌和影響。以一本專集,試圖作一番當代著名藝術家有深度的個案分析,對于全方位體察陳逸飛及其作品,對于探討油畫的創(chuàng)作和藝術市場的規(guī)律以及相互之間的運作關系,無疑是有意義和價值的。而對于一般關注藝術的大眾讀者,這樣一本專著也是頗能帶來輕松和引起閱讀興味的。在日益實際的年代,人們似乎越來越不屑于神和神話,而在古代希臘,人,就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