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2.支氣管:氣管在分叉處分為左右支氣管(又稱主支氣管)、左右支氣管之間的角度(即氣管分叉處夾角),一般為65~80°,平均70°。該角度大小有重要意義,角度過大提示氣管分叉下淋巴結腫大,角度過小提示可能因一側支氣管受壓移位所致。支氣管壁的構造與氣管類似,軟骨環(huán)相對較小,膜壁相對較大,軟骨環(huán)的數目左、右不等,右側的一般為3~4個,左側一般為7~8個。(1)右支氣管:較左支氣管粗、短和陡直,平均長度男性為2.1cm,女性為1.9cm,與氣管中軸延長線之夾角為25~30°,相當于第5胸椎水平經右肺門人右肺。異物墜人右支氣管機會較多,吸人性病變如肺膿腫也以右側為多,尤以右下葉更著。此外,行支氣管鏡檢查或支氣管插管也以右側較容易。(2)左支氣管:較右支氣管細長和更趨于水平位,平均長度:男4.8c隊女4.5cm;與氣管中軸延長線之夾角為40°~50°;相當于第5胸椎水平經左肺門入左肺。左支氣管的長度約為右支氣管的2.5倍。支氣管管壁的軟骨,從葉、段、亞段等支氣管起,即逐漸變?yōu)椴灰?guī)則的螺旋形或裂解成為不完整的塊片。待到達7級分支的小支氣管,管徑從3.5mm縮小到1~2mm時,軟骨片迅速減少直至消失。從細支氣管到終末支氣管,是氣體傳導的后5級膜性管道,連續(xù)于表層的立方形上皮細胞到此結束。粘膜下層組織逐漸退化變薄,肌纖維從管壁左右側交織成為雙螺旋的結構卻有所增加。當肌纖維收縮時,終末細支氣管粘膜可呈現(xiàn)出縱形皺襞。細支氣管及其分支已無軟骨支持,管腔的通暢性就不像軟骨性氣道,容易受到胸腔內壓力波動的影響。細支氣管平均分出20根管徑約0.5mm的終末細支氣管,每根終末細支氣管再發(fā)出50根左右管徑相似的呼吸性細支氣管即為氣體交換氣道。(3)支氣管在肺內的分支:左右支氣管肺門處按肺葉分為肺葉支氣管(二級支氣管),左肺分上、下葉支氣管,右肺分上、中、下葉支氣管。葉支氣管再分為肺段支氣管(三級支氣管)。每側肺一般分為10個段支氣管,每個段支氣管分布于所屬區(qū)域的肺組織(肺段)。肺段支氣管再依次分支為細支氣管、終末支氣管。從終末支氣管再向下分支即為呼吸性支氣管,肺泡突出于其壁上。將肺內支氣管剝離出來,或在活體用支氣管造影劑造影觀察時,可見到全部支氣管反復分支,猶如樹木的分支,故常稱為“支氣管樹”。右支氣管在肺內的分支:即從右支氣管的1~2.5cm處分出右上葉支氣管后,向下成為中間支氣管,并由此再發(fā)出中葉支氣管。主支氣管的主干延伸下去即為下葉支氣管。肺上葉分出尖支(1)、后支(2)和前支(3);右中葉分出外側支(4)和內側支(5);右下葉分出背支(6)、內基底支(7)、前基底支(8)、外基底支(9)和后基底支(10)等肺段支氣管。左支氣管在肺內的分支:左支氣管在距離氣管分支3cm處進入肺臟。左上葉支氣管分出上、下兩支支氣管;上支支氣管分出尖后支(1+2)和前支(3),下支為舌支支氣管(相當于右肺中葉),分為上舌支(4)和下舌支(5)。左下葉為左支氣管向下延伸的氣道。分出背支(6)后,又分出內基底支,由內基底支和前基底支合并而成(7+8)、外基底支(9)和后基底支(10)支氣管。由于左上葉的尖支與后支支氣管,以及左下葉的內基底與前基底支等支氣管,均是合并著的,故左側的兩葉肺內,實際上只有8個段性支氣管。本書前言前言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是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是1992年我國人群死亡率中的前十名病種,在城市因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而死亡者排名第3位,在農村排名第1位,由此可見,防治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任務是何等迫切而又重要。隨著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細胞生物化學的發(fā)展,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新技術、新療法不斷推廣和應用,為了幫助基層醫(yī)務人員能盡快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在參考國內外有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我們自己的實踐,特編寫了這本手冊。本書承蒙張國楨、倪新瑜、蔣茂松、陳霞飛、嚴德鈞教授對有關章節(jié)提出寶貴意見,特致謝忱。由于當前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工作發(fā)展很快,時間緊迫,編者水平有限,難免有錯誤和不足之處,懇請同行和讀者批評指正。編者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