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詩從本質上說就是抒情詩,只不過它是通過詠物的方式來達到抒情的目的而已。詠物詩抒發(fā)的感情是多種多樣的,但其核心是表現中國古代的文人對才能和道德品質的思考與感嘆。因此,在詠物詩中我們看到最多的主題是:一、表達希望發(fā)揮才能的愿望。中國古代的文人幾乎都以才士自命,認為自己就是那種經天緯地的將相之才。而且他們只抱著一種價值觀,那就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進入官場·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這種強烈的參政意識決定了他們多數人都不甘寂寞、平庸。于是他們便通過詠物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愿望。在鮑照的《山行見孤桐》中,我們看到了“幸愿見雕斫,為君堂上琴”的渴望;在石延年的《古松》中,我們聽到了“報言帝室掄材者,便成明堂一柱看”的吶喊;在自居易的《杏園中棗樹》中,我們香到了“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此(指棗樹)”的呼聲。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由于借物言志既可以明確地傳達思想,又使思想的表達變得更加委婉,詠物詩就更受文人偏愛了。二、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感慨。由于絕大多數文人都自命不凡,以才士自命,都想擠進官場實現自己安邦定國的夢想,都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而帝王所需要的官僚人數與想要做官的人數總是處于供大于求的矛盾狀態(tài),再加上銓選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文人自身的弱點等因素的影響,就勢必造成許多文人無法進入官場,或者進入官場后也得不到重用,這就使文人們產生了廣泛的懷才不遇之感。表現這種感情是詠物詩最普遍的主題。杜甫的《古柏行》、韓愈的《榴花》等是直接表現這種感情的代表。而有些詩,例如吳均的《行路難》、李白的《樹中草》等,則是在感嘆人生榮枯中曲折地表現這種感情。三、表現因才惹禍的感嘆。由于官場政治斗爭的復雜,許多文人進入官場后,成了別人的嫉妒對象,往往就成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紛紛中箭落馬。于是便有了因才惹禍、才高見嫉的感嘆。例如詩人們在寫到鸚鵡的時候,大多是從這個角度著筆的,因為籠中的鸚鵡與官場中的文人實在是太相似了。陳子昂在《感遇》中嘆息的“多材信為累”,歐陽修在《鸚鵡螺》中感嘆的“負材自累遭刳腸,匹夫懷璧古所傷”,可以說是這種感情最直截了當的表現。四、對高潔情懷的自述與追求。中國的古人十分強調道德修養(yǎng),甚至把“修身”擺在“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前。因此,強調道德品質就成了詠物詩最普遍的主題。梅花詩的興起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為什么梅花在宋代會成為詠物詩的主要題材呢?就是因為歷史發(fā)展到宋代時,由于各種因素的作用,崇尚氣節(jié)成了普遍風氣,而梅花能傲雪凌霜,迎寒開放,因而被宋人認為是“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從而成了宋人理想人格的象征。通觀中國古代詠物詩的發(fā)展,那些被詩人們吟詠最多的自然物往往就是傳統上被認為是最能體現出高潔情懷、崇高的道德人格的自然物,如松、竹、梅、菊、蓮等。詩人們反復吟詠這些具有特定意義的自然物,一方面是借以表達自己的情懷,同時也是寄托自己的理想。從屈原的《橘頌》開始,一直到清末秋瑾的《秋海棠》,高揚道德人格始終是詠物詩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