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老師教導學生,重視“因材施教”。在《論語》《為政》篇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都向孔子“問孝”,孔子給以各不相同的教誨。朱熹集注引程頤日:“子游能養(yǎng)而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彼^“材之高下”,實際上已經包括學生的性格和心理素質的差異。近代教學心理學家更加系統(tǒng)地從學生學習的心理活動,找出其心理規(guī)律,來指導教學工作,因此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魳肥氢閻傂缘乃囆g,學生學習音樂,不論是學音樂知識技能、音樂欣賞,還是從事音樂表演和創(chuàng)作,心理活動都很活躍;音樂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自當密切注意,方能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效率。首都師范大學音樂系曹理教授曾在北京市城鎮(zhèn)農村選取典型學校,在三十余所大中小學,向兩千余名師生進行了有關音樂學習心理、音樂能力發(fā)展及音樂教師素質等多項問卷的調查與測試,取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她憑豐富的經驗編寫的《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一書,在汲取國內外本課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是一本切于實用的教材和參考用書,故樂為之序。錢仁康一九九八年十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