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歌曲(Artsong),它的原文是德文的Lied,乃是指以簡單的形式把詩和音樂融合起來的聲樂曲,它導源于民歌,其中包含了凡俗性的民謠和純粹藝術性的歌曲,但是在結構上與內容上比民歌更精致更富詩意,取材廣泛,形式亦較自由,歌詞多系名詩人的詩句,如哥德、席勒、繆勒等,都會給作曲者以最大靈感。藝術歌曲興起于十九世紀初,而使它達到完美境地的即是偉大的舒伯特(FranzPeterSchubert1797~1828),在他短促的卅一年生命中共完成了六百多首不朽的藝術歌曲,提高了凡俗民謠的藝術性,也把藝術性的歌曲凡俗化,使之更親和近人,這在音樂上的貢獻是無人能與之比擬的。藝術歌曲的形式,可依詩詞與音樂的關系分為二大類,其一就是對內容不同的第一、二、三節(jié)詩詞配上同一的旋律與伴奏,反復演唱,此為「有節(jié)形式的藝術歌曲」。民謠多半是由這種形式構成,而舒伯特以前的歌曲幾乎都屬于此類。另外一種是對于好幾節(jié)不同的詩,依詩詞內容的變化,配上各種適合的音樂,因此各節(jié)都用新的音樂唱出,叫做「通作形式的藝術歌曲」。藝術歌曲在法國稱為chanson,代表作曲家有迪帕克、福雷、德彪西等。法國藝術歌曲比較精致纖柔。德彪西的歌曲多根據波德萊爾、魏爾蘭等人的詩歌譜成,具有印象派的特征。藝術歌曲在俄羅斯稱為романс,格林卡是此種體裁的的第一個經典作曲家。隨后的代表人物有柴可夫斯基、穆索爾斯基、拉赫馬尼諾夫等。俄羅斯藝術歌曲的特點是注重心理刻劃。其中,穆索爾斯基的藝術歌曲富有強烈的民族性與藝術獨創(chuàng)性,與俄羅斯語言的聲調絲絲入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