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九城戒嚴,緊接著舉國震驚,康熙皇帝駕崩,繼位者不是當了近四十年太子的二阿哥,不是精通經史的三阿哥,不是賢名遠播的八阿哥,也不是深受康熙鐘愛的大將軍王十四阿哥,而是素有“冷面王”之稱的四阿哥胤鎮(zhèn)。他是個辦差阿哥,了解國計民生。他深知,康熙末年,由于一味推行仁敗,處于盛世景象的大清朝已是強弩之末,弊政叢生,吏治腐敗,賦稅不均,貪風熾盛,國庫空虛。他認為,面對如此局面,只有他才能挽回頹勢,治理好國家。他精研佛學,深通儒學,處處不爭又處處在爭,深藏不露卻每擊必中。他精通用人之道。養(yǎng)了個瘸子謀士,用了個俠王十三阿哥,一文一武,當者披靡。但他的皇位不是篡來的,不是改遺詔偷來的,不是毒父奪來的,而是康熙皇帝傳授的——確確實實,康熙選擇了胤鎮(zhèn)。歷史選擇了胤鎮(zhèn)!胤鎮(zhèn)繼位了,是為雍正皇帝!新政在艱難地推行,國庫充盈了,百姓的負擔減輕了,雍正的政敵卻遍布朝野。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心力交瘁的胤鎮(zhèn),中國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暴卒在自己的御案旁。之后,是六十年的乾隆盛世!本劇氣勢恢弘,人物眾多。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塑造了一幅幅可歌可泣、或可唾可罵的王朝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