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比較詩學叢書》的出版,又一次表達了我對年輕學者創(chuàng)新、求索精神的肯定。我相信并企盼在二十一世紀新的時代精神與情感生活中,新一代學人在詩學研究上有更寬闊的視野和開放意識,學術成果也必然更具創(chuàng)意和逼近真理。我常常在心里為他們祝福!因為這一代同我們年輕時不一樣,那時候我們對世界的了解很有限,可參照的東西太少,要有理論的突破,難度極大,苦讀和收獲往往不成比例。現(xiàn)在的年輕學者,起點高,有可能接觸世界范圍內各種優(yōu)秀學術成果,如若能對此加以珍惜,不浮躁,不怕艱苦,認認真真地做,就會有學術的佳果問世。如大家所知,“詩學”作為“文論”?!拔乃噷W”的原初狀態(tài),是來自西方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古典文論,具體地說,是源于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在這本著名的古典文論著作中,亞氏所論的“詩學”,并不是狹義的“詩”的學問,而是包括戲劇、詩歌、批評在內的各種文藝理論問題。在那以后,很長的一段時間,人們就把文學的理論研究和科學探討的著作稱為詩學。盡管近幾年,有學者提出應對此作科學上的進一步辨析,并且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古典文論不同于西方的詩學,這是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引發(fā)出來的問題,是理論的一種積極追問和求索。但對二十世紀在中西文化碰撞、交匯中出現(xiàn)的各種文藝理論問題的研究,按長期以來約定俗成的學術內涵,稱之為詩學研究,不應有大的疑義。二十世紀雖已過去,一百多年來文學發(fā)展中的許多文藝理論問題還有待于我們去清理和研究,特別是對二十世紀初傳統(tǒng)文論現(xiàn)代轉型過程和轉型以后的形態(tài)研究,不僅有詩學上的意義,還有文論史上的意義。對有關這方面問題的探討,應將其置于東西文化或中西文化、文學交流對話的背景下,追索各種文學現(xiàn)象背后理論流變的來龍去脈,尋找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重點放在東西方文學思潮、文學理論人傳東方以后,對作家、理論家審美力和創(chuàng)作實踐的影響,以及由此而出現(xiàn)的新的文學觀念、文學理論體系和范疇體系。正是出于這一認識,我在近十年的文藝學博士生教學中就一直以此作為我們的一個學術關注點,并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主編出版了《比較文藝學叢書》(共六種)和計《較文藝學論集》,希望能同更多的學者交流?,F(xiàn)在即將出版的這套叢書,同樣是這一思路拓進中結出來的一串果實。伍世昭,2002年畢業(yè)于暨南大學中文系,獲文藝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任惠州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與他人合著或參與撰述的著作有《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跨文化視野與現(xiàn)代性近程》、《文學與文化》、《中國現(xiàn)代各流派小說賞評》等。本書借鑒上世紀二十年代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的中外研究成果,著力從整體上探討郭沫若早期詩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西方文藝思潮、創(chuàng)作實踐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力求還郭沫若早期詩學以本來面目;實事求是而不是套用西方現(xiàn)成的理論框架給予對象以真實的定性和歷史定位;同時將郭沫若早期詩學作為個案,從其產生與形成中去探討詩學話語產生與建構的一些規(guī)律性現(xiàn)象,為“五四”新文學理論研究提供借鑒,為我國當代文論建設提供仍有啟示的東西。在人們普遍奢談文學理論話語權,而扎實的個案研究還相當缺乏的今天,在受到知識分子人格問題討論的影響,以郭沫若(包括郭沫若詩學)為研究對象的選題日趨減少之際,本書選取歷史轉折的“五四”時期郭沫若早期詩學作為研究主題,其意義不言而喻。本書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主要是:1.用浪漫主義、唯美——印象主義、生命美學、情緒寫實主義均無力概括郭沫若早期詩學。本書將實事求是而不是套用西方現(xiàn)成的理論框架給予對象以現(xiàn)代心靈詩學的合理定性。2.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是時代需要、中西文化(詩學)和創(chuàng)作實踐諸因素互動的結果,這種互動決定了它區(qū)別于西方和中國傳統(tǒng)同類詩學觀念的獨特形貌。本書借助比較詩學、文化互釋的方法嘗詩走近郭沫若早期詩學建構這一真相,為未來的郭沫若早期詩學乃至整個“五四”新文學理論研究提供一個視角。3.任何文學理論話語的產生與獲得,如果背離了時代需要,離開了文化傳統(tǒng)的承傳和異域文化(詩學)的借鑒,脫離了創(chuàng)作實踐,都是難以想象的。本書將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作為個案,從其產生與形成中去探討詩學話語產生與建構的一些規(guī)律性現(xiàn)象,為中國當代詩學建設提供仍有啟示的東西。全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根據(jù)郭沫若早期詩學建構的實際,提出了“現(xiàn)代心靈詩學”的新看法,在此基礎上抓住情感這一核心對郭沫若早期具代表性的詩學話語及其內在關系進行必要的探討,同時又對郭沫若早期詩學中一些遭到忽視或引起歧見的復雜問題,進行簡要的辨析分疏。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為論文的主體。這一部分運用比較詩學、中西文化互譯的方法集中討論了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與傳統(tǒng)文化、西方文藝思潮及他本人的創(chuàng)作實踐之間的復雜關系。認為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是上述諸因素在時代需要的制約下遇合激蕩、消解化合的結果,因而具有區(qū)別于西方和中國傳統(tǒng)類似詩學觀念的獨特形貌。第三部分(第五章)在前述兩個部分的基礎上,將對象置放于中國近現(xiàn)代詩學發(fā)展過程中探討其理論貢獻及對當代詩學話語建設的啟示,同時客觀指陳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