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序:我的兩個發(fā)現及其哲學意義
2 哲學基本問題歷史回顧
2.1 從恩格斯論述談起
2.2 古希臘的原子論
2.3 洛克哲學及其背景
2.4 貝克萊對洛克的批判
2.5 休謨的不可知論和康德的不可知論
2.6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檢驗說和波普爾的知識進化說
2.7 對象化理論中的相對性思想
2.8 列寧對實證主義和符號論的批判
2.9 邏輯經驗主義和實指定義
3 色覺機制模型及色覺進化
3.1 光和顏色
3.2 三色素理論和彩顯原理
3.3 加法混色和減法混色
3.4 幾種顏色系統(tǒng)
3.5 互補色理論、色盲及階段模型
3.6 筆者發(fā)現的譯碼模型
3.7 用譯碼模型解釋色覺機制進化和色盲
3.8 譯碼模型和流行的階段模型比較
3.9 對象化理論的自然科學解釋
4 標準色覺和顛倒色覺問題
4.1 是否存在標準色覺?
4.2 感覺的相對性原理
4.3 由實指定義證明顏色和世界的客觀性
4.4 唯心主義和實證主義的謬誤
4.5 洛克的發(fā)現和美國人的爭論
5 反映論修正——兼批不可知論
5.1 樸素反映論、實證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共同之處
5.2 感覺的模擬符號論
5.3 從信息論看知識進化——兼批休謨的不可知論
5.4 從信息論看感覺的客觀內容——兼批康德的不可知論
參考文獻
后記
附錄:英譯自序
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