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中國專門史歷史上的科學名著

歷史上的科學名著

歷史上的科學名著

定 價:¥28.00

作 者: 楊艦,戴吾三編著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學術著作

ISBN: 9787535136077 出版時間: 2003-09-01 包裝: 簡裝本
開本: 21cm 頁數(shù): 523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為寫世界科學通史搭橋采訪:溫新紅受訪:楊艦(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中心副教授)戴吾三(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史暨古文獻研究所副所長)危機:科學史研究,面對的經(jīng)典原著太少記者:編著這樣一本《歷史上的科學名著》似乎是很討巧的工作,可事實上這本書從選題策劃到出版,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為什么需要這么長的時間?戴吾三:其實真正并沒有用那么長的時間,中間有很多反復。但的確有一些問題,本書收錄了109部科學名著,除去19部中國的,翻譯成中文的西方名著只有40多部,其它都是依據(jù)資料編寫的,其中又有30多篇國內幾乎都無資料可查。記者:經(jīng)典原著的匱乏對我們的研究或者說傳播意味著什么?戴吾三:研究科學史必不可少的是從科學家的原著開始。在這個基礎上,通過真正的學習、理解、消化,再整理出科學史來。一直以來,我們的科學史研究只是把別人編成的科學通史拿來,這只是一種科學史,但科學史的研究不能局限于這種整理好的編年體系,那就應該從科學名著入手,從古希臘到近現(xiàn)代可以排出幾十本上百本,應該是系統(tǒng)地翻譯成中文,對原著進行研讀,我們才能對科學史的發(fā)生、演變作個全貌的了解。楊艦:剛從國外回來時,感覺比較深的,是我們與國外科學史研究的差距。對科學史研究的深度還不夠,對名著的接觸還不夠。不夠是指沒有翻譯出來的原著太少??茖W史界的人沒有真正從西方經(jīng)典來理解科學的進步,很多時候是換個角度來看,從哲學的角度,看看牛頓提出一點新想法,卻沒有把所有的資料研究后重新進行解構、建構一番。但是日本對于歐洲中世紀的研究,已經(jīng)能與歐洲人對話了。我的老師對胡克的研究就超過了英國人,而且他的研究為英國學界研究胡克打開了新的思路,因為以前研究科學史的人從未關注過教會里的資料。他能找到別人沒找的東西出來,這和他在日本接觸到很多歐洲的原始文獻有關。日本的通史是建立在這樣一個科學史研究的層面上。英國劍橋的科學史也是由很多人寫的,但每個人都站在他的原著的基礎上來寫自己那一章。搞科學史的人應該站在原著的基礎寫出來的通史才是我們中國學者視野中對科學歷程的總結,這是一個比較高的理想。記者:我不明白為什么一定要有中國學者視野中的科學通史,楊教授,您在日本學習、研究近十年,請談談日本的科學史研究。楊艦:與日本相比,國內科學史的教育方面都有差距,他們研究生的課就是讀伽利略、波義耳、牛頓等的原著。這些經(jīng)典原著日本都翻譯了,有幾十卷,從古代歐幾米德到愛因斯坦的最經(jīng)典著作。日本人寫的科學史直接也很自然地就把日本人的工作放進去了。日本人首先承認在歷史上它自己是沒有獨特的文化,因此它不太講自己的文明在那個時期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但插入很多日本人做到的工作,講到近代還是會提到日本的科學工作,經(jīng)常在這樣的比較視野當中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比如以前常說日本的成績是引入歐洲、學習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結果,新一代的日本學者已不這么看了,他們認為日本的文明與進步,是歐洲文明亞洲化的結果,或者說日本化的結果。如果說是歐化,那么為什么離歐洲更近的東歐、北歐國家的發(fā)達趕不上日本呢?日本的經(jīng)濟在世界是第二,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歐化。再看看我們對我們的進步對歷史的總結,談的都是我們怎么被歐化。這樣理解問題不好,像“神舟”五號的成功,不是又趕上了西方發(fā)達國家,而是我們創(chuàng)造的結果,因為從地面的組織以及配合,技術的運用都是在中國產(chǎn)生的。我們寫科學通史一定要有我們自己的眼光。吳國盛的《科學的歷程》是作了這種努力的。但還是很不夠,原因并不在他本人。我們做科學史研究,面對的原著太少,面對的科學經(jīng)典太少。我們也接到一個任務,編一本《科學史導論》,但從材料的支持上、理解上遠遠沒有達到寫這種書的功力。而且超過吳國盛很不容易,最多是換個視角重新編。于是就放棄了。搭橋:從名著解讀科學史記者:現(xiàn)在,吳國盛主編的“北京大學科技哲學叢書”第一輯已出版,而商務印書館也將啟動科學經(jīng)典名著的翻譯出版工作。楊艦:對,他們做的工作都非常有意義?!稓v史上的科學名著》的定位是搭橋。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這本書是我們有了這種追求,在遠遠還有距離的情況下,我們愿意為往這個方面進步的人搭一個橋,提供一點線索。這本書把國內知道的名著放進來了,另外把國際上寫通史的人都比較關注的著作也列進來了。有些是根據(jù)原著來寫,有些確實背景資料比較少,我們根據(jù)國外的介紹的比較好的文章作一個整理放進來。這給學界的同仁提供一個有意思的、新的視角,從名著去看科學史。比如說元素周期律,還沒有哪本書從名著的角度去考察,都是從門捷列夫以外的工作去解釋他的意義和價值,但對門捷列夫而言,的確是從寫《化學原理》這本教科書出發(fā),去追求體系化而最終達到他的成就。戴吾三:我補充一點。國內現(xiàn)在研究中國科學史和研究西方科學史的人幾乎是兩個領域,雖然是一個大的學術共同體,卻各自有不同的話語。老一輩的人由于學科結構、學校的教學體制已形成如今的格局,可對于一個想進入科學史領域的年輕人來說,就應該兩者兼顧。本書就試圖把古、今、中、外的科學名著都包括進來,按照在3000年的時間段里、東西方不同的國別,考慮到數(shù)理化不同學科,這種框架的設計有一定的新意。記者:這本書里,不僅有科學家的介紹,還有他們的著作、工作的意義、工作的環(huán)境、評價、傳播等,對大眾而言,這本書也是全面了解科學名著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人們了解科學史又一個新的形式。戴吾三:科學名著的研讀只要求專業(yè)人士,對大眾來說的確沒有必要。大眾對科學文化、科學史的興趣日增,有文學名著、哲學名著導讀,適合放在這類的科學名著導讀卻沒有,本書給大眾提供這種閱讀方式。這樣看上去科學名著與文學名著是放在一個位置上,實際不然,人文的名著,如荷馬史詩、中國的《詩經(jīng)》,歷史再久遠現(xiàn)在照樣可以閱讀,但把兩千年前的科學名著拿來閱讀的話,遇到的障礙大得多,科學的概念和闡述都發(fā)生了變化,即使我們有很強的現(xiàn)代科學的訓練也不能找到一個轉換。楊艦:這也是搭橋的另一個含義,把大眾與科學之間的距離拉近。這本書讀者面很寬。可以挑自己的章節(jié)看,不一定全讀,比如說歐幾里德,中學生都知道,希望有進一步的了解的時候,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寬的選擇面,況且3000多字一會兒就看完了。記者:編著這本書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楊艦:上面提到的原著及材料的缺乏是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因為有一個統(tǒng)一的體例,作品介紹、作者生平、學術貢獻、思想精髓等幾方面,有些科學家常被人提及,如惠更斯,但從未超過500字,也要維持這個體例,就很花了一些功夫。又比如門捷列夫,這本書不提到他似乎不合適,但幾乎沒有什么科學史里對《化學原理》有過描述。這本書還多少有一些工具書的作用,包括人名、著作的原名等基本的記錄,都是來回核對。當然,與花十幾年時間寫一部大部頭的作者相比,我們的工作差得太遠。戴吾三:還有傳播的問題,那些曾經(jīng)介紹到國內的書都要列出來,比如什么時候開始翻譯,200多年前就開始,中間斷了,后來又續(xù)上了;有的是歷經(jīng)翻譯等等。書中只寫了七、八句,花了很多時間找出來的。對于影響比較大的書都盡可能地找到原始資料,與那些只介紹一本書,不談及方法過程是不一樣的,比如歐幾里德的“幾何”,為什么這么譯,當初是如何譯的,怎么會用這個詞,盡可能地交代。再如《黃帝內經(jīng)》,把它放在與希波克拉底——西方的醫(yī)學之父相比較。記者:這本書里的中國名著占了不小的份額,是不是有意識的?像《談天》也是名著嗎?戴吾三:這個比例也是無意的,中國的確有很多名著,本書照顧到了中國各個階段有代表性的作品及各個學科的著作,有意識地進行了中西方比較。楊艦:《談天》是第一本譯介到中國的著作,不是中國名著,也不是西方的,但的確在這個交匯中間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寫通史是需要關心的,文明怎么在現(xiàn)代科學中交織、交匯到一起。記者:兩位教授一位精通中國科技史,一位精通西方科學史,下一步還有什么合作嗎?楊艦:下一部就是這部的姊妹篇《二十世紀的科學名篇》。是按照科技與社會的視角重新組織的,六大欄目,從目錄就可看到二十世紀科學與社會的關系?!稓v史上的科學名著》,楊艦戴吾三編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定價:28.00元??茖W時報23/1/23

作者簡介

暫缺《歷史上的科學名著》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古代部分
《動物的產(chǎn)生》——精微觀察與觀念的理論
《物理學》——關于自然和運動的富有啟發(fā)性的思想
《希波克拉底全集》——西方醫(yī)學的原點
《幾何原本》——幾何學系統(tǒng)化的開山之作
《論平板的均衡》——科學和于技術中的典范之作
《物性論》——展示古代原子論全貌的詩篇
《墨經(jīng)》——充滿科學智慧的子書
《考工記》——記錄先秦時期手工業(yè)技術的杰作
《建筑十篇》——古羅馬建筑觀的再現(xiàn)
《周髀算經(jīng)》——中國最早的理論天文學
《九章算術》——中國古代的數(shù)學經(jīng)典
《至大論》——支配西方天文學達千年之久的地心說典籍
蓋倫的醫(yī)學著作——西方古代醫(yī)學的頂峰
《黃帝內經(jīng)》——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圣經(jīng)
《阇羅迦集》——古代印度醫(yī)學的典籍
《傷寒雜病論》——中醫(yī)經(jīng)典之書
中世紀部分
《水經(jīng)注》——以水道為納的地理學研究
《齊民要術》——古代中國農(nóng)學的尊基之作
《開元占經(jīng)》——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著作
《夢溪筆談》——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吉伯:金屬完善術大全》——中世紀煉金術的代表代
《營造法式》——中國古代建筑工程的規(guī)范
《數(shù)書九章》——具有世界意義的杰出成就
《四元玉鑒》中國宋元數(shù)學發(fā)展的頂峰
王禎《農(nóng)書》——獨具特色的農(nóng)書
《列奧那多·達·芬奇的筆記》
——近代科學誕生前夜巨人的足跡
近代部分(一)
《天體運行論》——歷史上科學觀念的第一次重大變革
《人體結構論》——奠定近代解剖學基礎的力作
《論金屬》——16-17世紀重要的礦業(yè)論著
《本草綱目》——東方藥物學巨典
《磁石論》——開創(chuàng)磁學和電學的近代研究
《新天文學》——支持日心說的法則的發(fā)現(xiàn)
《新阿特蘭蒂斯島》——對新時代物質文明的展望
《心血運動論》——關于血液大循環(huán)的實證研究
《天工開物》——中國明代的技術百科全書
《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凝聚心血的科普巨著
《兩種新科學》——近代動力科學的起點
《談談方法》——走向真理探索的思想者自傳
《農(nóng)政全書》——中國古代農(nóng)學的集大成之作
《徐霞客游記》——地理學史上的珍貴文獻
《關于真空的新實驗》——關于真空的實在性的論證
《醫(yī)學入門》——從質量不變原理出發(fā)的新學說
《懷疑的化學家》——開辟近代化學之路的粒子理論
……
近代部分(二)
近代部分(三)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